关于三当家的身份,李毅肯定是很感兴趣的啊,这家伙能够在侦查与反侦察方面和裴良俊平分秋色,甚至于摆脱裴良俊的追踪,虽然裴良俊不是第一时间追踪他的,但是从裴良俊的语气里还是能够看得出来裴良俊对于这个三当家的本事很是认可的,如此智勇双全之贼,那当然是亲手逮起来,代表人民的名义给他脖子绕个圈吊起来才过瘾啊。

什么?你说要爱惜人才,这么厉害的人要收入麾下才行?可拉倒吧!有这本事不去报效朝廷,领一份公职,吃官粮,还特么来当水匪,带着一帮亡命之徒把寿州搅得鸡飞狗跳的,剐了他他都不吃亏的!

再说了,你再有本事能造飞机吗?能造大炮吗?这些男的就不说了,你能造出一个螺丝钉来不?不能就往边上稍稍等死吧。

裴良俊那边沉吟了一下,随后缓缓叙述了起来,关于三当家的背后的真实身份,这还涉及到了裴良俊的一段陈年往事。

话说在隋末唐初,天下大乱,中华大地征战不休,各路人马为了问鼎中原厮杀多年,突厥势力趁机得到壮大,东突厥极端强盛,“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那时候,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于突厥,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属于突厥。就连唐高祖李渊也都是迫不得已臣属于东突厥的,东突厥可汗自然就很想当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了啊。

于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得到了消息的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认为唐朝权力更替,必定内忧无数,毫不犹豫的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烟马尘嚣,不可战胜。而此时长安中的兵力不过数万,泾阳渭水距离长安城有多远?四十公里不到,也就是说,只要突厥人骑上马,一天的功夫就能到长安城下了,这二十万的雄兵就算是一人一口吐沫,都可以把长安城淹掉了。

李世民也深知此时此刻的情况危急,为了避免大唐的灭顶之灾,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前往泾阳渭水,仅有能拿得出手的大唐军队押后十里跟进,颇有种诸葛亮的空城计味道。

当时的情况不用说的了,乃是大唐帝国立国以来生死存亡之际,也是五胡乱华以后,中原汉人即将要遭遇的第二次的灭顶之灾!而唯一的希望就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计能够成功。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大唐武林自然同仇敌忾,也不管之前有什么恩恩怨怨,是隶属于哪个势力的,这时候都在想着法子怎么拖延突厥人的脚步,保护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安危,甚至于激进些的还要刺杀突厥可汗!

而其他的敌国,比如高句丽,西域诸国等,自然是乐见到突厥人和大唐人打个你死我活的,也早早的就派出密探高手,想着刺杀李世民,破坏渭水之盟的打算。

当时不仅明面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局势危机,江湖与江湖之间,也是血雨腥风,中原武林和西域武林以及高句丽武林之间的明争暗斗,各不相让短短数语是绝对没办法形容出来的,甚至于详细的细节写出来是一部上几百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拍成电视剧的话,大概就是晚间八点档的七十二集连续剧那种样子了。

裴良俊当时已经身负剑圣之名,身为中原武林的顶峰,自然也是参与到这次武林争锋之中去的,根据裴良俊的说法,当时虽然时间前后也不过两天,但这两天之中,中原武林为了对抗西域武林还有高句丽武林,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传说,为国捐躯,眼看着巴拉巴拉要说一晚上了,李毅赶紧巧妙的倒一杯酒问了,把话题岔开:

但这跟三当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岔开不行啊,你这裴良俊再说下去,怕不是大唐双龙寇仲与徐子凌都要出来了!再来个什么师妃暄,阴癸派传人婠婠什么的,这爱恨情仇说下去今晚大家都不要睡觉了。

渭水之盟这件历史事件李毅自然是清楚的,只是没想到其中竟然还有这么多的故事,而关于渭水之盟的评价,史书上是记载李世民用疑兵之计,只带数骑斥责吓退了二十万的突厥雄兵。且不论史书上记载是否真实,但是就李毅所知,有不少人是抱着史书完全扯淡,李世民是单独来负荆请罪,受尽屈辱,搬空府库才还来突厥人的退兵的。

这样子想的人列出了他们的道理:第一,突厥兵为什么要来?他们来是要让新就任皇帝的李世民俯首称臣的,不是要土地的,所以在得到了李世民的俯首称臣之后就退兵了。第二,李世民为什么要只身前往?李世民数骑前往,就是为了负荆请罪被侮辱的时候没太多人见着。第三:突厥人纯粹就是要钱的,李世民搬空府库满足了突厥人的要求就退走了。

这个理由乍一眼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推敲起来,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纯粹是扯淡,李毅也是这么想的,扯到没边的那种。

历史上的记载固然不真实,李世民没可能靠一己之力就吓退突厥人的二十万大军,但是也没有一些人猜测的那么屈辱不堪。

事实上虽然唐高祖李渊向突厥称臣,但两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东突厥曾多次入侵,但均被击退,李世民在武德年间也常常对阵东突厥并且取得丰硕战果,不过唐朝为了先消灭其他割据势力,没有和突厥撕破脸。到了武德九年东突厥如同往常一样侵略原,灵二州,想抢抢东西,打打秋风,却被李靖所阻,得知长安于七月发生了玄武门剧变后,无功而返的东突厥可汗这才率军夺泾阳,武功,抵达渭水,观兵长安,意图入主中原。

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和独有的关中十二军制,突厥突来,难以集结,长安可战者不过数万,但是不代表大唐真的就没有防御的能力,只要给充足的时间,能够拖住东突厥的脚步,等待府兵集结完毕,大唐是完全有时间抵御突厥的。

而李世民数骑前往,也是为了能够让东突厥以为大唐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而不是仅有长安城的数万军队的,才这么做的疑兵之计。另一方面,再清府库,突厥可汗本人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尝到了甜头之后自然就不打算冒险和唐军硬拼硬了。而且,李世民当年也是真的谴责了东突厥了,东突厥本身和大唐就有盟约,土匪洗白了都知道要脸,何况是突厥这样当时公认的强国,想要撕毁盟约也可以啊,你能把我一巴掌摁死,那盟约就随便撕的,比如之后渭水之盟后,大唐没几年就一巴掌摁死东突厥是一个道理的。

再加上各地勤王军队正在赶来,尉迟恭以少胜多,击溃突厥前锋,生擒阿史德乌没啜,再加上李世民本人戎马一生的威名,东突厥很明白,他们啃不下大唐这块硬骨头的。

拿到了钱才,并且获得了李世民的渭水之盟里的臣服,东突厥得利又得名,又自觉打不过唐军,自然就只能撤退了,要是东突厥可汗颉利可汗知道李世民身后的长安城只有数万兵马,而不是他以为的关中府兵集结完毕的话,恐怕脑壳都要悔青了。

而在李世民和突厥可汗隔江对峙的两天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渭水之盟帮助了大唐度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却也成了李世民认为的自己一生中最屈辱的事情了,实际上在李毅看来,李世民能够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保住大唐江山守护黎民百姓,光这一点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位贤能的明君了。

而这三当家的手段和身手,也和裴良俊曾经在渭水之盟时候遇到了一个高句丽的第一高手仇烨简直如出一辙!

李毅一听,颇为惊讶:

“什么?这三当家是十多年前的高句丽第一高手?”

“那倒不是。”裴良俊很牛气的就笑着说了:“那崽种被我追了三个月,在白头山上,老夫跟他大战三百回合,最后一刀剁了他的狗头!除非那个高句丽第一高手有本事把脑袋粘回脖子上,不然肯定不是他,我估摸着是他的传人了,或者同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