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所说的“拖”自然就是要拖住禄东赞。

禄东赞此番前来出使大唐,就是为了迎娶大唐公主,而如果娶不到大唐公主的话,很有可能就是禄东赞回去吐蕃以后,松赞干布那边即可就会出兵继续攻打骚扰大唐边境了,在北方有薛延陀威胁的情况下,大唐想要抽出兵力去对抗吐蕃,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如果给禄东赞一种:我这次出使八成就能成功了!这样子的错觉,不过在最后的关头功亏一篑,然后我们再来一句:哎呀,这个可不能怪我啊,我是很想促成这次的姻亲的,但是奈何天公不作美,你们没有通过考核啊,要不明年再来一次,通过考核我们就嫁公主!

差不多就是这样子的方式,作为吐蕃那一边的话,从道理方面就直接落了下乘了,我们大唐并非没有给机会,只是你们吐蕃没把握住罢了。

只不过这个方法并不稳妥,一次两次还好说,但要是第三次,恐怕吐蕃就没那么多的耐心了,到时候不管占不占理都会有战事发生的。但是这确实是目前李毅能做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了。最主要的是,这个成功几率很高,汉朝时期,汉朝皇帝喜欢用和亲来获取国家的利益,这一点在大唐时候也被继承了下来,李渊李世民都曾经和胡族和亲过,不过李世民要做的更加有颜面一些,他是封了宗亲女作为公主和亲给突厥人的。

只不过国与国之间,有的只是利益,打不打仗,还真能看你一个和亲公主的脸色不成?

实际上,朝堂之上对于吐蕃的和亲请求也是分为两派的,反对派认为,大唐可以凭此一举将吐蕃拿下,而且就算不拿下也没有必要以和亲这种形式终结。和亲派认为,吐蕃海拔过高,地理环境恶劣,攻城难守城更难,拿下吐蕃对当时的唐朝来说收益远远不如两国交好,还不如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历史上说,大唐的这次和亲,是对吐蕃的一种恩赐,并非是被迫的,但是这种说法,却完全规避掉了历史上贞观十四年薛延陀陈兵大唐边境的事实,如果没有薛延陀做出一副要进攻的姿态来,李毅估计李二对于吐蕃的和亲求情,依然是会拒绝的,毕竟先前已经拒绝过一次了,你松赞干布刚刚打过我们大唐不久,我大唐还嫁公主给你?说是恩赐,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人说说好听点而已,实际上,历史上的和亲,确实是吐蕃借着大唐北疆边患的机会,逼来的和亲。

对于这次和亲,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外交,文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外交官之一。这次和亲为两国带来了30多年的和平,文成公主的入藏将当时最先进的制度和技术带进了吐蕃,让吐蕃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国力迅速提升,成为了整个唐朝边境最大的隐患,670年,薛仁贵率领十万大军与吐蕃军为争夺西域领土在大非川进行作战,最终被吐蕃四十万大军围歼。这也是薛仁贵军旅生涯最惨痛的失利。之后便开始了唐朝与吐蕃长达百年边境之争。虽然中间有过断断续续的结盟,但是当两国的利益存在冲突时,战争还是不可避免的,当时唐蕃边境的百姓深受战争之苦。

在之后唐朝也多次和亲,但是历史证明,并没有什么用,多数都是自取其辱,只要唐朝出现弱势,那些被和亲的契丹,奚族,第一时间就是杀和亲过来的唐朝公主祭旗,表明自己反唐的态度,然后到唐朝烧杀掳掠一番,等被打败了,就摇着尾巴再求和亲,你真以为这些胡族是为了和平跟大唐和亲的?可拉倒吧!他们都是为了和亲带来的嫁妆,里面金银珠宝不提,工匠技术才是无价之宝!

唐朝历史上就有一个悲催的和亲公主宜芳公主,唐玄宗李隆基安排宜芳公主远嫁奚部和亲去了,出嫁之前宜芳公主作了一首诗:“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光从诗词来看,都能看得出来宜芳公主多么的伤心欲绝,不愿出嫁胡塞之地,但是所谓的国家利益之前,她一个小女子的想法又有何用呢?宜芳公主出嫁之后没半年,就被丈夫杀了祭旗了。奚族该打你还打你,管你送多少公主?

所以在李毅看来,和亲真的是最臭的一步棋了。

和亲始于汉朝,而汉朝之所以能够接受和亲,一是与其建立者刘邦有关,刘邦的品行大家都很清楚,但刘邦能战胜项羽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其拥有不受世人待见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其建立大汉后,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也就成了汉朝的一个风向标。实用主义没错,很好,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丝毫不顾个人尊严,国家尊严,唐朝继承汉朝,也多有和亲。

而与强盛的汉唐比起来,宋朝虽然弱小,却有宋一朝未曾和亲过,宋朝虽然在军事上不足,但宋朝仍是令人羡慕的世界性大国,周围各国虽然屡屡犯境,但其仍非常仰慕这个“天朝上国”,辽国的耶律洪基就曾说过“来世愿做宋人”的话,而与之隔海相望的日本更是将宋视为泱泱上邦而派出女性前来借种。正因如此,宋朝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豪感颇为强烈,当然了,除了这层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宋朝找到了比嫁公主更好的拉拢敌酋的方法了,那就是岁币,宋朝觉得自己有钱,就年年给保护费了,顺带还割地称臣。

不过这些也没用,人家要打你还是打你。

读史使人明智,明朝统治者显然是熟读了历史的,所以他们懂的,和亲,割地,赔款,称臣,都是瞎鸡巴扯淡没用的东西,想要日子过得好,期望对手手下留情那根本就是伸脖子等人宰的,还是得自己刀子硬才行。

所以终明一朝,从1368年朱元璋立国,到1644年崇祯帝自缢殉国,享国276年。276年间,明朝16个皇帝,有的精明强悍,有的昏庸无能,有的励精图治,有的不务正业。明朝国力有盛有衰,却自始至终做到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明朝的统治者很清楚,皇室女子,以金枝玉叶之身,远嫁荒漠草原,受尽屈辱,这种和亲换来的和平,并不能维持多久。甚至当皇室女子还在和亲的路途上,外敌入侵的冲锋号就已吹响,所以在276年间,不曾进行一次和亲。男人吃了败仗,就把女人拿出来讨好侵略者,这样的龌龊事情,明朝从未干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明朝公主嫁给外藩的事例。

不赔款、不割地就不用说了,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挟持明英宗到了北京城下,要求大明开关,割地,赔款,纳贡,称臣,一般情况下皇帝都在人家手里了,你还能怎么办?大明做的很有骨气,大臣们说了,明英宗这废物皇帝W们不要了,送你们随便玩,我们新立了皇帝了,开关,割地,赔款,纳贡,称臣就不用想了,一个都不会答应的,有种你瓦刺就攻下北京城,亡我国,灭我族,不然就别废话赶紧滚回草原去洗干净脖子等我们报复,于是明朝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就打响了,最后以大明的胜利而告终,而在之后,对待瓦刺的态度上,就不用说了,大明是什么国家?小心眼到极限,你咬我一口,我杀你全家的那种政权,大明怼着瓦刺完全没有和谈的余地,抓着就是打,在土木堡之变后,打的瓦刺那叫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瓦刺给打的那是满头包啊,俘虏明英宗将近一年后,主动把明英宗送了回来了,没有任何的条件,还道歉称臣,这才罢休,这一年间也是把明英宗当大爷一样供着的。

为什么向来欺负中原的游牧民族这么好说话了?因为明朝拳头硬,骨头硬,把别人打怕了,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弱国无外交,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就算到了明末,李自成大军压境,当时的崇祯帝,宁愿吊死在景山,也不愿与李自成谈判讲和,真正做到了宁死不屈。

历朝历代里,除了明之外,被外敌打败之后,都会割地赔款,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大清王朝,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英国打败了清朝军队,一纸中英《南京条约》要赔款2100万元外,还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此后,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几乎是战无不败,其后果就是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迫向西方列强赔款、割地。数据显示,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的60年间,大清王朝对外赔款及其借款利息、折扣等合计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总额为13.35亿两白银。此外,还丧失了33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国土不见了。

有人说了,我大清朝面对的敌我形势不一样的,其实有什么不一样呢?明朝立国276年间,面临蒙古、满清,以及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外敌入侵,这些外敌都相当强大。可明朝皇帝和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面前毫不含糊,屡屡打败外敌入侵。就算被敌人打败,连皇帝都成了俘虏,也坚决不赔款、割地。

明朝皇帝就是上吊死了,我朱明死一户口本,亡国灭种了,都不向外敌低头,这样的骨气,大清能有?

正因为熟悉那些历史,李毅一听到吐蕃来和亲了,那是心潮涌动无法平息,恨不能提枪跨马,率领大军就冲上吐蕃,问问松赞干布还要不要和亲了。

当然了,这个做法并不明智,李毅也很清楚自己做不到,李二也不会同意的,以大局来看,这样子做也是很蠢的莽夫行为而已。

综合看来,目前武媚娘的建议才是最有可行性的方案了,只要拖住两三年,等着北疆薛延陀的问题搞定了,吐蕃若是还咄咄逼人,自己这边找点机会,怂恿下李二,期间自己为了那些妹妹们,誓死也要发扬光大下黑火药,如果顺利搞出土炮什么的,好家伙,那一口气就给你吐蕃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惹毛了李毅,你以为有好果子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