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t>

赵祯知道那耶波罗和仁钦桑波两人相遇的事情,他不觉得有什么,一个是有求于大宋的少数民族使者,一个是亡国之君。

大抵都是佛教徒,又是境遇相同心生感慨,所以也就命鸿胪寺的官员周到招待。

大宋是天朝上国,该有的气度还是要有,他最喜欢后世那位总理的外交政策,大国就该有大国的外交态度和礼仪。

在可以给予退让的地方进行最大程度的退让,在不可推让的地方一步不动。

太贪,太甚都有失大国风度,太软,太面都让人一开始便瞧不起。

所以给予仁钦桑波和那耶波罗的礼数赵祯几乎全部满足,他甚至相好该如何安置那耶波罗,让他在神都城中平安富贵的过完余生,当然他不能有子嗣…………

站在宣德门上便能瞧见大半个神都,赵祯发现自己已经瞧不见外城了,宣德楼是宫城的门楼,已经获得了几次加固,但在高度上却不及天安门和朱雀门。

毕竟若是最坚固最高耸的天安门和朱雀门都被攻陷,宣德门再坚固也没有用。

天空中无数的白云如同彩带般的挂在天上,太阳的余辉如同一个流油的鸭蛋黄,红橙橙的映衬着白云,烧着的化水平挂钩,这意味着什么?

原本的封建社会不需要你去识字便能有个养活自己的营生,而再往上便是一道看不见的“天花板”即便你识字也没用,并不能增加你的收入。

而且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在努力挣扎活命,大宋即便是开放了科举入仕的资格,寒门子弟有了机会,可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少了一个壮劳力的家庭要供养一个成年人读书需要很大的代价和勇气,并且这个读书,读书,书是最为重要的东西,书的价值非常高,而且有的时候会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不光要读书,还要求学,游学,这两样东西便是读书人身上的两座大山,富贵人家多出精锐这不是一句种族理论,而是一个事实。

虽说穷文富武,可有多少穷人死读书就能成功?

但现在不同了,大宋的书院几乎对所有人开放,到了年岁的孩子都可以去求学,而接下来便是书籍,在这个对知识产权保护严重不足的时代,书籍成为了一种廉价商品。

而且大部分的文人都觉得书就是应该买的越便宜越好,世间大儒和文臣们同时建议降低书籍的价格。

新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效率的提升,成本的减少,活字印刷术极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虽然现在还未出现民智大盛,革命将成的局面,但他两世为人,太清楚其中的问题了,时间会发酵一切,随着国家的愈发稳定,随着民智的不断提升,随着制度不断的接受各种各样的新考验,最终必定会引发一场变革。

无论这场变革的形态是什么样的,也无论这场变革是否会流血,但赵祯知道,变革是必然,大宋不会,也不可能会延续千年之久。

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让华夏汉室更好的保存种子,血脉的种子,文明的种子,教化的种子,科学的种子,以及可能出现的革命种子…………

赵祯虽然清楚这一点,但并没有扼杀未来的一切可能,他只是剔除了最坏的可能。

赵祯可以肯定的说,即便是自己不去做这一切,最后还是会出现革命,这是历史的必然,那为何不去保留下那些珍贵的东西?

这是种群的保护形势,赵祯知道革命会带来好处,也会给天家带来坏处,但他依旧选择保留其产生的条件,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先决条件会给华夏文明带来无尽的好处。

赵祯相信无论是哪个王朝或是政权接替了大宋,都不会把这些宝贵的东西付之一炬,只有蠢猪才会这么做。

之前各个朝代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不大,但到了大宋,到了赵祯执政的时期,哼哼…………钱多的能把人笑死!

是真的有人被这些钱财给笑死了。

一个老者,一个前朝的老儒,据说已经活了百岁多,被地方官员当作人瑞送到了神都。

他经历过五代十国的纷乱,看到了神都之后便忍不住赞叹,他听父亲说过唐时的旧都,也不及神都的巍峨壮丽。

赵祯虽贵为皇帝,但对待这种既是老儒又是人瑞的老人家面前充分做到了后辈才有的尊重和礼仪。

被今年的收入,支出等等一切都详细的讲给老人听,就像是后辈子孙为家里的老祖宗讲述今年的收成。

当赵祯向老人解释什么事亿这个数量单位之后,老人仰天大笑,酣畅淋漓的起身给赵祯行了帝王之礼后便安然去世…………

太子,朝臣,皇后,宫人,内侍,禁军皆泣不成声,在赵祯亲自背起老人向宣德门走去时,神都百姓见者无不垂泪…………

</tent>

宋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