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叶城县人民医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电视台的采访组。他们是专程来采访李明和“关爱风烛”项目的。
“李医生,您好!”记者王丽热情地和李明握手,“您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我们想为您做一期专题报道。”
李明有些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算不上什么感人事迹。”
阿依古丽在一旁笑着说:“他就是这样,做了那么多好事,总是觉得是分内之事。”
采访从清晨开始。摄制组全程跟随李明和阿依古丽的工作,记录下他们平凡而感人的日常。
门诊中,李明正在为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看病。老人是从150公里外的山区专程来找他的。
“李医生,就冲您会说维语,我们就觉得亲切。”老人笑着说,“您不光看病,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教我们养生保健的知识。”
“阿克萨卡尔(长者),这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李明用流利的维语回答,“您的高血压要定期监测,我教您用这个智能血压计,可以远程把数据传给我。”
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这温情的一幕。记者王丽在采访本上写道:“医者不只医病,更医心。”
中午,采访组跟随李明和阿依古丽来到医院食堂。他们意外地发现,两人的午餐时间经常被病人家属“打断”。
“李医生,我爸爸今天的化验结果出来了……”
“古丽医生,我想跟您商量一下我妈妈的用药问题……”
两人总是放下筷子,耐心解答。午饭常常要吃上一个小时。
“你们不觉得累吗?”王丽忍不住问。
“习惯了。”李明笑着说,“他们大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能多问一句,就能少一分担忧。”
下午,采访组来到“天山健康基金会”办公室。墙上贴满了感谢信和照片,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重获新生的故事。
“这是去年我们救助的先心病儿童,现在已经能跑能跳了……”
“这是一对尿毒症夫妻,现在都恢复得不错,还重返了教师岗位……”
阿依古丽如数家珍地介绍着。镜头前,她的眼里闪着光,仿佛在讲述最珍贵的宝藏。
“从医院到基金会,从看病到扶贫,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王丽问。
“因为我们是医生。”李明认真地说,“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关爱,每一份希望都应该被珍惜。‘关爱风烛’项目,就是要让这份关爱传得更远、更久。”
当天傍晚,采访组跟随他们来到江格尔乡卫生院,参观远程医疗系统的运行。
“这套系统让我们随时能请教县医院的专家。”乡村医生激动地说,“以前遇到疑难病例,只能看着病人被转院。现在好了,很多问题在这里就能解决。”
夜幕降临,采访还在继续。李明和阿依古丽又接到了一个紧急出诊电话。一位牧民在放牧时突发哮喘,情况危急。
“采访的事待会再说,我们得先去救人!”李明快速收拾急救箱。
摄制组紧跟着他们,拍摄下了这个寒冷冬夜里的紧急救援。荒野中,救护车的警笛声划破夜空,李明和阿依古丽在皑皑白雪中奔走。
当患者转危为安时,已经是深夜。回程的路上,王丽终于忍不住问:“你们经常这样半夜出诊吗?”
“只要病人需要,随时都会出发。”阿依古丽平静地说,“这是我们的职责。”
第二天一早,采访组又跟随他们走进了一户受助家庭。这是一位接受过基金会救助的贫困母亲,现在已经康复,还开了一个小杂货店。
“要不是李医生和古丽医生,我可能早就不在了。”母亲哽咽着说,“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继续照顾孩子。”
采访进行了整整三天。期间,摄制组不仅记录下了李明和阿依古丽的工作场景,还采访了众多患者、同事和当地群众。
“李医生和古丽医生就像我们的亲人。”
“他们不仅医好了我的病,还帮我摆脱了贫困。”
“‘关爱风烛’项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一个个朴实的话语,汇成了最动人的赞歌。
临走前,王丽感动地说:“这三天,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医者仁心,更看到了一种大爱无疆的精神。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担当。”
送走采访组后,李明和阿依古丽又回到了繁忙的工作中。对他们来说,这些天的采访不过是平凡生活的一个片段。
“你觉得这次采访会起到什么效果?”晚上,阿依古丽在天台上问李明。
“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南疆,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医疗需求吧。”李明望着远方说,“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
一个月后,专题片《大爱无疆——援疆医生李明的故事》播出。节目真实记录了李明和阿依古丽的工作生活,展现了“关爱风烛”项目的感人历程。
播出后,节目引起了强烈反响。无数观众被他们的事迹感动,纷纷在网上留言:
“致敬!这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看哭了,医者仁心永远在线。”
“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医生!”
各地的医疗机构也纷纷来电咨询,希望能学习“关爱风烛”项目的经验。一些年轻医生主动请缨,要来南疆支援。
这天,李明收到了母校上海医科大学发来的邀请,希望他能回去做一场报告,和医学生分享援疆经历。
“去吗?”阿依古丽问。
“当然要去。”李明笑着说,“要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着最广阔的天地,也有最温暖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