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砚没想到,怡春楼一行,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四位头牌姑娘因为他的一首诗而将他当作知心好友,而苏砚在怡春楼卖画儿的事自然也有了着落。

怡春楼来来往往的客人都是舍得花钱的主儿,尤其是肯点头牌的客人。

苏砚的画卖价虽高,但内容却十分精彩。

而且,画卷刚好契合怡春楼的工作主题。

有了苏砚这个神秘画家的大作之后,怡春楼的生意也被带得愈发火爆。

一天,铜矿司得主事恰好来这里消费。

苏砚得知消息后,特意送上了礼品。

春兰姑娘又说尽好话,苏砚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白姜石。

建房的材料早已备齐,钱也筹集到位。

短短两个月时间,苏砚的现代高级大豪宅便建好了。

顾婧雅看着装修精致的房间,鼻子一酸,差点没哭出来。

穿越这么久,她终于再次感受到熟悉的生活气息了。

苏砚一家人便如此一起生活了两年。

这两年,苏砚带着族人大力发张养殖。

除了猪,还有鸡、鸭、鱼。

现在,苏南村的饲养已成规模,苏氏一族的人几乎顿顿都能吃上大鱼大肉。

谁能想到,两年前,他们还食不果腹,差点饿死。

经过三季的耕种,所有人家里也都是稻米堆满仓。

不仅如此,苏砚还待人在后山大力开垦,把棉花进行大力种植。

李玉莲带领十里八县的妇女建起了服装行,各种款式的棉服、羽绒服,在苏塘县甚至江宁府都引发热潮。

之前苏砚说书的那个酒楼经营不善,差点倒闭,也被苏砚买了下来。

顾婧雅作为行政总厨,带领厨子们推出了各项菜品。

再配合上苏砚新酿并特意调制的酒和各种饮料,生意风靡一时。

县丞董格求联合董集贸准备给苏砚找事儿,经常派人来捣乱。

后来甚至诬陷苏砚,想要趁机吞并苏砚的家产。

好在苏砚早有准备,暗中派人收集董家人的罪状,在于老的帮忙下,一举姜他们拿下。

董集贸的田地被分给穷人,苏砚还大力推荐他们种木薯。

一季收成后,众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也间接影响了其余粮食的价格下降。

以前一斤大米咬三十文,现在只要十文了。

粮价下降的同时,百姓们的收入却在增加。

苏砚经营的各种商行,像是骏马一般,拉着苏塘县的经济往前奔。

苏砚原本以为就这样,和妻子、儿子、女儿一起过些逍遥生活。

可隔壁县已经是满目疮痍,难民潮也时常卷席到苏塘县。

于老将苏塘县的情况禀报祁王,祁王便同户部诸官员一起举荐苏砚任凉光县县令。

皇命不可违,苏砚也不得不带着一家人赶赴凉光县。

凉光县外,难民们扶持着走在道路两旁,

有往凉光县去的,也有离开凉光县的。

苏砚的心咯噔一下。

他没有想过要拯救这个世界,他只希望能够过些安逸舒适的日子。

好不容易奋斗出来,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吃有穿,可现在居然又落入一切重来的局面。

凉光县县衙破旧不堪,比起苏砚最初的住宅还要破烂,只是更宽大一些。

这样下去,老百姓饿死不说,他们一家子在这里也没办法生活。

苏砚便赶紧安排李玉莲将孩子先带回苏南村。

毕竟那里有村民们,熟人多,生活肯定要好一些。

接着苏砚有命人从家里的账户里支出三千两白银。

县衙没钱,而且还是一堆烂账。

找朝廷拨,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现在苏砚只好自己先垫上,等到以后赚钱了在从中拿回自己那份。

他从苏塘县招了几十个青壮年做保安,又从本地难民中,挑选一些老实本分的年轻人担任县衙捕头。

有了人马,苏砚便开始整饬凉光县的秩序。

每天晚上派兵队巡逻,对一些在难民群里搞欺压的头子当众处决。

一来是杀鸡儆猴,另一方面也是确保难民不闹出大乱子。

看着秩序稳定后,苏砚又重新更换了县衙的名字。

叫凉光县却是有些悲凉,啥都光了。

苏砚便将县衙改名为桃源县。

怀念古人,寄托希望吧。

苏砚又托人从苏塘县买来了许多的木薯。

自从他建议在苏塘县大范围种植木薯后,现在木薯在苏塘县已经非常多了。

早先木薯因为产量丰富,便宜,是苏塘县人民的主食。

慢慢的,苏塘县其他地方的粮食产量也都起来了,粮价也下来了。

所以,木薯的消耗变少了。

苏砚现在也没太多钱能够养活一个县的百姓,也只有卖便宜的木薯作为过渡。

资源有限,苏砚肯定不能搞开仓放粮。

何况仓里根本没粮。

这一点木薯,苏砚将它作为工钱。

他大量招工,一是修建县衙和官道,而是同意开荒,耕种。

只有来年地里长出粮食了,桃源县的情况才能慢慢好转。

这段期间,有不少难民因为饥饿去世,苏砚也只好忍住慈悲,名人将他们火化安葬,免得升起疾病。

他只能先救一部分人,不然,全得死。

好在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桃源县基本稳定下来。

有了秩序和保障,一些商人也被吸引了过来。

苏砚趁机搞了几个工厂,啥都干。

反正就是作为政府的代理人,搞钱。

既能给百姓提供就业机会,也能借此赚点钱,去买粮食。

好在这些难民要求很低,只要有吃的就行。

而苏砚自己作为县令,手下都是他的人,他想干什么也方便。

终于各个工厂开始盈利,棉服羽绒服蚕丝被销往各地。

苏砚还培养了一群专门说书的团队,他作为股东兼编剧。

他把这些说书人培养出来,四处巡演,顺便卖工厂里出的书。

说书人每到一个地方,便说一段故事。

可偏偏不说完。

等到大家兴趣上来了,他们便走了。

很多人想知道故事后续。

这时候苏砚就会派第二拨人来卖书。

纸张和印刷都是他组织难民开厂搞得,成本比较低。

书也是他自己写的。

有时候难得写了,便简要口述一段剧情,找落第的读书人写。

只给写代写费,也不给他们版权和分成。

这样一来,书本的成本便低了。

而在大楚,书的售价却又很高。

苏砚将故事搞成一期一期的连载。

既让很多人买得起,又能长时间的卖。

粮食收上来了,苏砚便给落籍的难民分田。

先是给官府打工的形式种,官府包他们吃,然后收成官府拿大头。

两年后,收成已经十分不错,桃源县也终于再次粮仓充凛。

苏砚便将这些地按人头分给这些百姓,他们拿大头,众多得多。

一些田地他则是收在官府手里,请百姓种。

而且,苏砚对于每个人买卖的土地数量做了严格限定,不管什么身份,都一视同仁,免得造成土地兼并。

三年后,桃源县已经成为江宁府首屈一指的强县。

不过这既让是苏砚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可不愿意就这样拱手让人。

于是,在苏砚的奏报中,全部都是桃源县如何困难,当然也会多少加一些喜报,让领导看到希望。

同年,辽人大举入侵北镇,被李光复带领戚大威等将领抵御在关前,一步不得进。

耶律家族派人买通王甫臣,换下李光复,次月,新上任将领便弃城而逃。

辽军攻入关内,虎视京都。

同庆帝大病一场,祁王趁机夺权,处死王甫臣。

于老被重新启用,派往北边御敌。

王命来召,命苏砚同行。

适逢西北流寇大起义,攻夺城池无数。

苏砚被任命为剿匪先锋,征缴流寇。

可大楚兵力空虚,主要兵力都在北边。

苏砚带着三千镇北军回到江宁。

苏砚深知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

要想剿灭贼寇,最关键的不是杀多少贼。

这些贼,都是难民居多。

真要剿灭他们,最重要的就是粮食。

只要有了粮食,他就能招到数不尽的兵,而流贼也不剿自灭。

于是苏砚代管江宁一切事务,以江宁为据点,修固城池,大力发展民生。

尤其是大量招募难民兴修水利,保障农田。

对于害虫,则是采用焚烧秸秆的方式,将虫卵全部杀死。

就这样,虽然遭遇了两年旱灾,可江宁府的粮食产量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苏砚每攻打下一座城池,便是严明律法,整顿纪律。

接着以工代赈,修城、种田,发展民兵。

一环扣一环,逐步蚕食流民地盘。

同时,苏砚还修建学校,只要是适龄儿童,全部可以入学,免费。

他亲自指定课本,数学物理化学成为主要科目。

一些科技人才就此诞生。

五年后,苏砚已经在军中大量使用火炮,军队战力猛增。

不过苏砚忍受不了登基后的祁王越来越残暴荒**,听诏却不奉诏。

于老在一次反攻中不慎受伤,几日后竟然暴毙。

于大小姐携家眷投靠。

顾婧雅为了报答于家大恩,撮合苏砚娶了于大小姐。

二人成亲后,与大小姐帮助苏砚招来许多北镇军旧部。

于老死后,镇北军更加群龙无首,如同一盘散沙。

一些将领割据自保。

辽人**,大楚王朝一朝覆灭。

从此,北边的地盘全部落入辽人手中。

流窜的贼寇被苏砚追的喘不过气,已经无立足之地,准备拼死一搏。

苏砚也不愿再隐忍,这家派出特种部队和火炮军队流寇展开猛攻。

先进的火炮之下,流寇无处遁形,纷纷投降。

各路贼首被击毙。

倭国趁机侵入,沿着东南沿海登录,对百姓展开骚扰。

苏砚命人组建海豹部队,追着倭寇打。

次年,苏砚的大学中出现了一个天才,在苏砚的提示下成功发明蒸汽机。

几个月后,蒸汽机便运用到了轮船上。

苏砚命人锻造材料更好的钢材,打造钢铁战舰。

倭国流寇退回岛内,准备养精蓄锐后卷土重来。

可没想到,一群群庞然大物接踵而至。

钢铁战舰将倭贼的防御轰成了渣。

后续大部队一波接一波,大炮长枪很快便完全占领了倭国。

倭国首领被斩首,反动派全部被苏砚剿灭。

苏砚派大将在此镇守,两名将领互相制衡,每年回国换人,免得形成割据。

而倭国土著人则被大批押回,分散在全国各地,有专门的治理办法。

苏砚还命人将许多难民迁移到岛上住,将倭国岛彻底划入版图。

转眼二十年过去,乱世已经安定。

苏砚儿子苏世民深受百姓喜爱,登基称帝。

苏砚则是带着顾婧雅、李玉莲和于大小姐回到苏南村,过上了安逸逍遥的富足日子。

一批批的学生出来后,新的大楚王朝变得更加现代化。

苏砚再不用想家,因为这里和老家越来越像。

这里,就是他的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