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一战,汉军所获之巨,损伤之轻,堪称是前古未有。在汉军的包抄围攻下,吴军淮南都督鲁肃战死,丹阳都督吕蒙只身逃脱,交州刺史吕岱被俘。其余或俘或死的吴军军官,更是不计其数,光从首级中指认出的就有四十余人。
而那些雨中遇袭的普通吴军士卒,很多人已经落入淝水之中,尸首不见踪影。可即使如此,被清点出来的首级的依然有八千余级,以至于要挖大坑来填埋。尸坑就由两万吴人俘虏来挖掘,观看他们的表情,麻木的面容如同傀儡,似乎已经不能思考,更别说言语微笑了。与之相比的是,汉军的损失仅仅只有千人出头。
当然,对于刘燮而言,最大的收获还是成建制向汉军投降的两万吴人水师。其有斗舰六十、青雀五十、艨艟三百,还有六艘楼船,都安然无恙地移交到汉军手中。加上汉军已有的船只,已然超过了吴人水师,全足以横行江上,远征江南。
而这仅仅是当日战场上的战果,随着汉军大胜的消息不断发酵,又接连产生新的影响。张昭与全琮二人原本打算接应退下来的吴军,结果却得知己方大败的消息,一时不知所措,进退维谷,而周不疑趁势引军包围合肥,沿路收敛退下来的吴人,逼他们向合肥劝降。张昭自觉走投无路,孙氏示威,最终同意投降。
进占合肥后,周不疑向淮南四郡通报消息,广传檄文。此时吴人在江北已无可用之兵,在短短十日之内,蕲春、庐江、九江、广陵四郡统统易帜,长江以北不复为吴人所有。也就在此时,刘燮将大军开进合肥,与周不疑会师巢湖,令汉军与降兵靠岸陈兵。二十万众连营达四十余里,旗帜绵延,舳舻成片,水陆并立,其军势之可观,横绝一时。江南民众远远望见,可谓胆寒。
话说回来,成德一战的战果,不仅吴人无法预料,也远远超出了汉军的预期。按诸葛亮的原定计划,也不过是希望能够战败吴人的陆军,再占据寿春二地,以此为据点,一步步拔除其合肥外围,攻占之后,将吴人水师逼回江南,就可谓大功告成了。可眼下汉军以极微弱的损失夺得淮南四郡,就又引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是否要趁势渡江,一举灭亡孙吴呢?刘燮有些拿不定主意。
按照常理而言,既然夺下淮南新土,正当苦心经营,稳固新基。等至三四年后,使安土乐业,民心殷服,百姓归顺,再发兵直趋建业,江东必无力抵抗。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眼下吴人水师损失大半,除去荆州周瑜所部外,扬州不过剩下败兵三万余人,整个长江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此时不带兵渡江,未免有些过于保守了,等过两年后再战,吴人缓过气来,又要付出多少伤亡,这又是一个未知数。
两相权衡之下,刘燮还是决意先进行一次军议,看看军心士气如何,而后再做决定。
参与此次军议的人员极多,且名单由刘燮亲自拟定。上至三军统帅,下至军中司马,近到随行郎官,远到淮南县令,甚至还有吴人降将与地方郡望,悉数都要来合肥参会。到参会的这一日,参会众人才愕然发现,天子竟招来了两百来人,几乎称得上是一次小型朝会了。
庞统先说道:“吴贼此番大败后,江南人心惶惶,夜不能寐,确实是一个趁势渡江的良机。但蕞尔小贼,何时不可破?眼下已经入冬,再过两月便是年关,将士人心思归,恐怕不能言战。而陛下出征已久,社稷无人主持,淮北又有民生大事,故而京中常有流言,言陛下有事。此非良兆,朝中百官无不翘首以盼陛下,望陛下速归。”
黄权也赞同此议,他附和说:“陛下,眼下吴人确无江防,可我水师也难有作为。成德一战,虽获舟船无数,可也少操舟之士,往来渡江,恐怕要事倍功半,一旦遭遇意外,就退也退不回来了。”
魏讽对此颇不以为然,他说:“吴人连遭大败,对孙氏必怀贰心。王师在淮北大战,不就有邓当、张昭两位老人归顺吗?可见形势大好。只要王师渡江,多派使者安抚周遭,拔擢吴地英杰,吴人必定归顺,到时候孙权孤家寡人,一鼓可擒,哪里需要等到年关?”
秘书郎刘放也说:“魏君所言甚是!如今淮南既平,天下一统,就在此一举了。诸位临了却迟疑不进,莫非忘了,三十年来,九州黎庶何其苦难?陛下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一统宇内,乃是万民之福啊!怎能就此退却?”
刘燮并不急于做判断,而是耐心地等每个人说完,同时他也注意到,除去一直保持沉默的东吴降将外,都督周不疑竟然也迟迟没有表态。于是他向周不疑问道:“文直,依你之见,我当不当渡江?”
听天子询问周不疑的意见,诸位幕僚都停下争论,将目光投射过来。此次成德大捷,周不疑虽没能亲身参与杀敌,但事实上他就是制胜的第一功臣。这几日内,军中私下传出流言,说天子打算拔擢其为卫将军,位在七公之下。放眼古今,恐怕只有昔日的冠军侯能有这份恩遇了。而他的意见,自然也举足轻重,或许直接决定这场军议的结果。
周不疑被点名后,缓缓走到前列,而后说:“陛下,能否渡江,臣之意见无足轻重,而是决定于军心、民意,二者失一不可。军心可用,则可以一战,民意可用,则可以取胜。这两者,臣皆不知,所以方才不言。”
见好友与自己所想一致,刘燮心怀大慰,嘴角露出些许笑意后,又问:“文直所言甚是,只是军心、民意难测,如何可知?”
“陛下已经在做了,今日的军议不就是为此而开吗?”
刘燮闻言大笑,而后令参会的军官们都站出来,令赞成渡江的左袒,不赞成的右袒。很快,大部分人都露出左臂,不赞成的仅有数人而已。刘燮从中看到此前报告的邓艾,一时有些好奇。就招呼他过来问:“士载何故反对啊?”
邓艾吞吞吐吐地回道:“陛下,此战若胜,自然是最好。可若不胜,王师恐难回江北,损失更难以计量。兵法常云,未虑胜,先虑败,以此来论,还是不渡江为上。”邓艾知天子易怒,所以说完后,他连忙低头看地,等天子出言斥责。
不料天子一声轻笑,轻拍着邓艾的肩膀说:“秉公执言,乃臣子本份,择言纳谏,乃天子本份。士载怕什么?莫非以为我是听不得逆言的桀纣之君?”而后又说:“你说的兵法没错,但眼下就事论事,吴贼当如何取胜?无非是依坚城而守,以待我军退兵而已,如何能有大败?莫非再变一支水师吗?”
说到这,刘燮转首问张昭道:“张公,荆州周瑜有多少水师?又有多少兵马?”
张昭答道:“禀陛下,江陵、夏口两地水师合约三万众,船只与淮南水师相当。而除去水师外,安陆、西陵、长沙等地也还有三万人,只是分守诸城已十分勉强,恐怕只有水师能够调动。”
刘燮闻言哂笑,又问道:“张公以为,江东民意如何?”
张昭再答:“陛下神武,百战百胜,而吴人知足偏安,从不打悬殊之战。倘若陛下大军渡江,不必交战,单凭军威便足以籍服江东!”
一番谈话完毕,刘燮令邓艾退下,又对周不疑笑道:“军心、民意皆可用,文直,看来渡江是势在必行了。”
刘燮本就有锐意进取的打算,此番会议后,决心更加坚定。遂向朝中下诏,称成德大捷,江北一清,巨寇翦除,在此一举,渡江之议遂定。军中议论也由此平息,转而全面备战。
刘燮首先令黄权编练水师,将吴人降军整编入水师之中,一来是加强水师,二来也是一种政治攻势,欲以此瓦解江东的抵抗意志。按黄权所言,整编大约一月便可完成。
又令张昭先渡江南下,向旧部陈武、匡琦等逐一劝降。此令一出,在军中引起了一阵非议。有人私下说:“陛下待这些吴人也太宽,不过是一些偏安鼠辈,有何必要招抚?哪怕没有这些人,我军但出万骑渡江,江东又有何人能挡?”当然,刘燮得闻之后,这些流言顿时消散,也查不出来源。
与此同时,刘燮亲自调动军备,插手淮南地方事务,旨在以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淮南的基本秩序,并给大军渡江解决后勤问题。他也当真全做好了,在一月之内,淮南盗贼四散,诸县晏然,今秋的赋税也如约送抵合肥,足够大军用至明年初春。
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一切都准备就绪,刘燮亲率浩浩****的二十万大军,自历阳渡过大江,在牛渚矶头正式登上江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