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出生时,目射金光,直冲斗府,千里眼、顺风耳立即秉报玉帝。玉帝却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阻止了神仙们去搞清楚这个异象,自己却悄悄多了一个私下培养的对象。按孙悟空的宣称,是玉帝不会用人,只给他个“弼马温”小官,职责仅是在御马监养马,所以他才反下天庭。弄得来我们现在形容官小,都爱用“弼马温”这个典故。
但,御马监真的只是养马的吗?
2.1御马监的真相——内枢密院
其实这也说不上什么隐藏真相,只是大家没注意而己。御马监在明代历史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衙门,而且还很显赫,在后宫二十四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司礼监。
后宫!难道我们的偶像孙悟空是太监?别急嘛,我也没这么说,我只是为您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御马监而己。
隋唐以来,中央政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四司,共二十四司,所以明朝内宫设二十四衙与之呼应。二十四衙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十二监分别是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神宫、尚御、尚宝、印绶、直殿、尚衣、都知,其后还有钟鼓司、浣衣局等四司八局。二十四衙有很多职能都和外朝看似重叠,比如司礼监和翰林院都管文书、御马监和太仆寺都管车马、尚宝监和尚宝司都管印绶、内官监和工部都管工程、尚膳监和光禄寺都管宴会,区别在于外朝是国家政府机构,内宫只是皇帝的私家。
按《西游记》表面上的说法,御马监就是天庭喂养天马的地方,“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旭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好像真就是养马的,非常卑贱而且吃力不讨好,所以孙悟空怒而辞官。明代御马监明面上确也定位于驯养内宫御马之职,而且由于猴尿能够驱赶马身上的一些寄生虫,所以御马监在马厩里养了一些猴子,称作“避马瘟”后来很多人以此戏称御马监的小太监。《西游记》中的“弼马温”显然意指于此,看来没乱写啊!但如果真这样理解,那司礼监就真只是磨墨的,尚膳监就真只是做饭的,浣衣局就真只是洗衣服的,整个内宫都只是一群家政服务员,那所谓“权阉”又是哪儿来的呢?显然这些太监除了表面上的家政工作,还常以皇帝私人代表身份参与国政,其中尤以司礼监和御马监权力最重,号称对掌内廷文武大权,俗称“内政事堂”和“内枢密院”。
明代行政体系沿袭唐宋,由东西两府对掌文武大权。唐宋的最高议事机构称政事堂,亦称都堂,设于禁中。政事堂东是主管行政的中书门下,亦称东府、政府,显然这就是现代“政府”一词的滥觞。西边则是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亦称西府、枢府。顺便说一下,白虎代表西方,所以枢密院的办公厅叫“白虎节堂”,就是豹子头林冲误闯的地方。政府和枢府长官合称“两府宰相”,平时在各自府中处理常务,凡军国大事由皇帝召集,于政事堂合议,即为国家最高决策会议。
明承宋制,也分文武两府。政府当然就是内阁了,几位内阁大学士就是宰相,枢府则是五军都督府(内阁下属的兵部军权也很大,互为制衡)。但这些都是国家公共管理机构,也就是所谓“外朝”,不是皇帝私房。所以明朝皇帝又用内朝私臣来扩充个人权力,其中宦官机构尤为重要,基本上是一个内宫衙门对口一个外朝衙门。其中,司礼监对口内阁,自是位高权重,号称“内政事堂”,司礼监掌印太监甚至被称作“内相”。御马监则对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所以号称“内枢密院”。
明末学者沈德符便说:“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御马监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意思是:司礼监当然是内宫第一署衙,其长官与外廷的首相共同掌管政要。御马监则掌管御前禁卫和兵符,与兵部相关。近日太监被派出承担一些稍微相关兵权的事务,都会给他挂一个御马监的职衔,就像朝廷派到地方上的总督、巡抚都要挂五军都督府、都察院职衔一样。也就是说,司礼监是收捡朱笔御印的奴婢,代表皇帝本人去掌控政府;御马监则是收捡兵符印信的奴婢,代表皇帝本人去掌控军队。
您说,这个养马的部门真的很卑贱吗?皇上让一个人掌管御马监是重用还是不惜才呢?
当然,我知道还有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偶像孙悟空是太监?恐怕我们得面对这个现实,因为这确实是明朝文官写的官场小说,他难道不知道御马监是太监衙门?我见过很多解读《西游记》的著作,坚持认为“御马监”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天庭部门,人间并无。其中不少人明明有不错的史学功底,非常熟悉明代御马监的史实,但就是不愿意和孙悟空扯上关系,甚至硬拉唐宋的太仆寺、群牧司等养马的政府部门来解释小说中的御马监,总之就是要竭力避开明朝历史上真真实实的这三个字——御马监。
我理解他们的心情,但这确实是不客观的态度,要想看懂《西游记》,首先就要面对一些现实。《西游记》的主旨就是讽喻明朝皇帝扶植太监来平衡文官势力的权谋,后面太监还多,也不止猴哥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我还说了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对作者李春芳一生仕途打拼的心路写照,李春芳可不是太监,是状元宰相哟!主角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御马监小太监只是其中一面,不能片面看待。不过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最直观的这一面。
2.2御马监掌管核心御前禁卫
御马监最首要的职能是掌管紫禁城的核心禁卫,但请注意,这支核心禁卫并不是正规明军,而是明朝皇帝蓄养的私人武装。按理说宋明以来中华帝国就建立起严格的国有军制,任何人都不应该拥有私军一包括皇帝本人。汉朝的南北军、唐朝的神策军、五代的控鹤军、宋朝的殿前司虽然都明确为御前禁卫,但仍属国军编制,人事、财政、指挥均由政府。明朝的侍卫亲军司本来沿袭了这个传统,但明帝在此基础上又蓄养了一支私人武装充当更核心的近卫,不在国军编制内,由皇帝私财给养,以亲信太监掌管,值守禁宫。承担这个重任的内衙,正是御马监。
这支私人部队最初建立的名目是接受蒙古草原带着马匹投奔关内的蒙古逃民,御马监收下他们进献的马匹,并组织他们继续养马、驯马、操练骑术,并发给器械衣甲——这不就成一支军队了吗——而且是绕开了国家,纯属皇帝私兵的军队!其中,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合称“腾骧四卫”,每卫编制5600兵,共22400兵,是最最核心的禁宫卫戍部队。弘治朝御马监太监宁瑾公开宣称:“腾骧等四卫勇士旗军,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为防奸御侮也。”(《明武宗实录》卷七,弘治十八年十一月乙酉)。除腾骧四卫,如果还有多余兵力,就可以充实到勇士、旗军、净军等稍外围的皇帝私兵中去。这些私兵日常卫戍禁宫,明军只能在外围拱卫,严禁靠近禁宫。
在《西游记》中,御马监同样掌管着玉帝的御前禁卫。可能很多人还没注意到,小说中镇守天宫四门的四大天王并非道教神仙,而是佛教须弥山第一重天(又称“四天王天”)健陀罗峰的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托、南方増长天王毗流驮迦、西方广目天王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进佛寺第一重殿都能看到四位的神像护卫两侧一恰如明代戍守禁宫的腾骧四卫。可见卫戍天宫的部队并非道教掌管的天庭正规军(明代文官掌军制度下的正规明军),而是玉帝私人蓄养并委任佛教掌管的私军(明朝皇帝私养并委任太监掌管的私军)。难怪孙悟空打到玉帝面前,本应卫戍左右的天兵天将都自觉消失了一那些根本就是他的人嘛!
2.3御马监的监军职能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监军的传统,部队主官当然只能是专业武将,但朝廷会派出一位有威望的文官监军。这位监军使不直接指挥军队,但代表朝廷监督将领。后来皇帝发现派宦官监军更好,因为宦官比文官更贴心。不少文官长年追随军旅,锻炼出不错的军事素养,成为一代儒将,也不乏从监军宦官位置上成长起来的名将,唐有杨思勖,宋有李宪、童贯,大明更有威震四海的郑和公公。在内宫参政规范化后,御马监就明确为承担监军职能的内衙。
据《明史?兵志》记载,明军陆军主力京师三大营中,五军营设提督内臣1员;三千营设提督内臣2员;神机营比前两营大得多,设提督内臣2员,其下属五个集团军,每军设坐营内臣1员、监枪内臣1员。京营共常设提督内臣5员,坐营内臣6员,监枪内臣20员,总计31员,惯例均由御马监派出。除京营外,明朝还在各个地方派驻了二十余个都指挥使司作为地方部队,各都司也有御马监派出的镇守太监。至于海军,郑和、侯显、王景弘这些监军太监比舰队司令名气更大,甚至常让人误会他们就是明军主将。战时皇帝也会从北京专门派出监军使,惯例亦出自御马监。就算遇到必须派出某位来自其它宫监的高级太监的情况,也会临时给他加挂一个御马监太监或少监的头衔。事实上,取经团就是一支特勤别动队。既然只要是部队,就应该有御马监派出的监军太监,那请问这支小部队中,您觉得谁是御马监派出的监军呢?
值得注意的是,御马监派驻在地方的镇守太监后来职权扩散了。明朝沿袭宋制,在全国二十余个地区(相当于元、清的行省)分设三司一道分掌军事、行政、司法、监察大权,分别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联合派驻的都指挥使司、户部派驻的承宣布政使司、刑部派驻的提刑按察使司、都察院派驻的XX道监察御史。三司互不统辖,互为牵制,避免地方长官像汉朝的州牧、唐朝的节度使(兼采访使)那样一手遮天,形成藩镇。明中期开始出现巡抚一职,但三司是中央部、院的直属派驻机构,巡抚并无管辖权限。巡抚一般挂侍郎或副都御史衔,仅正三品,比三司长官(一般是二品)品级更低,也无法私下施加影响。然而太监却无所谓品级,内宫派驻在都指挥司的镇守太监职权扩散,同时也要干涉布政司、按察司的政务,事实上掌尽一方军政大权,有违三司分立的本意。镇守太监捞到如此一手遮天的大权倒不是为了谋反,主要是方便在地方上捞钱。这个肥缺除南京守备太监惯例由司礼监派出,其余地方大多由御马监派出。
2.4特务职能——提督西厂
一说到明朝的太监,很多人就容易跟阴暗的特务政治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司礼监长期承担了提督东厂的职能,御马监也沾染过此事。
宋明政府序列中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主管司法的三法司,但三法司必须依法行政,有些隐秘的政治任务就不便处理。更重要的是三法司官员一律由科举进,不是皇帝的私人亲信,于是皇帝考虑培植一些直接听命于己的私人密探。约在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后改庙号成祖,年号永乐)派出一批太监在今北京东安门一带成立了一个署衙,称东缉事厂,专门办理皇帝直接交办的秘密案件,人员不多,只有数十人,后来形成惯例钦差一员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作为内宫机构,东厂就可以超越法司甚至锦衣卫,不按法律法规办事。这样办事效率倒是高了,但破坏司法公正,尤其是被有些人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黑幕重重。最初东厂还只有侦缉的权力,侦缉结果仍需移送锦衣卫北镇抚司才能依法处理。但约到明中期,东厂设立了自己的监狱一诏狱。理论上诏狱仍无司法权力,但实际上可以法外施刑,所以东厂实际上拥有了侦缉、起诉、审判、执行的全套司法权力,而且这种私权还无需受公权力的法律甚至伦理限制,所以令人闻之色变,有着地狱般的黑暗恐怖。
那东厂这么厉害,皇帝有没有担心过失控呢?正是这种担心,催生了西厂。成化十三年(1477),明宪宗(朱见深)以东厂办事不力为由,命御马监太监汪直设立西厂,形成司礼监提督东厂、御马监提督西厂的制衡态势。六年后西厂裁撤,正德朝又恢复了五年,前后总计不足十二年。因存在时间短,西厂的名头远不如东厂响亮,但西厂设立时皆逢东厂低谷,风头完全盖过东厂,也算是后宫为数不多能与司礼监东厂分庭抗礼的存在了。
取经团一路走来,收拾了不少妖魔,多是神仙私自派下凡的坐骑、童子,也纠察了一些神仙在凡间的不法行径,例如观音的金鱼每年在陈家庄吃一对童男童女、比丘国王要收集1111个小儿的心肝作长生药、金平府三个犀牛精冒充佛祖盗卖香油等等,纠察他们其实都是在执行西厂的职能。尤其是多次打击西天大乘佛教利益,恰是皇帝利用西厂(御马监)来平衡东厂(司礼监)的权谋。细心的读者可以注意到,上面这几次都是孙悟空“管闲事”,唐僧都责骂他惹事上身,并以赶路为由催促上路,但孙悟空坚持逗留,在该地解决完此事再上路。这很可能是玉帝暗中指示来自御马监的西厂特务孙悟空借机解决,司礼监小弟唐僧虽不便反抗,但也甚不乐意。
2.5经济方面的小秘密
除了在军事方面的公开职能,御马监还有一个不太好意思多说的小秘密一它是皇帝的小金库。小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您恐怕得做好心理准备。
中华帝国很早就实现了国库和皇室私财的分离,尽管口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事实上皇帝还是有私财概念的。而且皇帝受到的公共监督太大了,其实也不富裕,有些皇帝就忍不住要捞点零花钱,明帝的主要形式就是牧场、皇庄、皇店三者。
御马监主管马政,当然就要管牧场、草料场,在建起腾骧四卫等数万禁军后,这个后勤规模就非常大了,牧场也是一扩再扩。永乐年间御马监名下牧场只有二十余万亩,但到两百年后的嘉靖年间,己达56所牧场共两百四十余万亩。初期牧场自产草料,后来逐渐商品化,向市场购买,这经手费用就更大了。很多牧场私下开垦,雇佣大量佃农租种,赚取利润,这些非法耕地大多成为后宫人员如宫妃、太监们的私田。
有了管理这种私田的经验,皇帝干脆让御马监公然开办皇庄,扩大经营范围。嘉靖初年己有36处皇庄近四百万亩耕地,据估计一年可向后宫上缴十万两白银。须知嘉靖初每年的国库收入也才两百万两左右,他这里相当于5%!不妨做个换算,我国2017年财政收入是17.6527万亿元人民币,5%就是约8826.35亿。事实上,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和现在的美国比。美国2017财年(2016.10.1?2017.9.30)财政收入约6.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万亿,那5%就是2.1万亿人民币。
有了牧场和皇庄的刺激,有些皇帝和太监心情更加豪迈,得寸进尺地开起了皇店!所谓皇店,就是皇帝开办的店铺,动用国家资源来采办、运输货物,到价高的地方出售,属于典型的公权力直接插手市场行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御马监太监于经奏请在京师九门外和宣府、大同等边镇开办皇店。皇店开在边镇恐怕是为了便于走私,尤其是一些违禁战略物资,海关唯独不敢查的就是皇店。皇店每年要上缴利润八万余两,接近皇庄的水平。
据嘉靖初年的全面清理,御马监每年通过牧场、皇庄、皇店三项征收的银两可达23万两左右。这什么概念?接近全国内河河道(含运河)车船税的水平(25万两左右),国库收入的10%,对照2017年中国水平为1.8万亿,美国水平为4.2万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御马监上缴的私税,但他们的经营行为并不在国税体系监督下,他们到底赚了多少钱根本无法清查,据估计太监们只拿出不超过十分之一的利润上缴皇帝,绝大部分由他们私吞。
当然,这样明显的贪腐行径常会遭文官弹劾,司礼监和御马监也常因分赃不均打架,皇帝自己也知道这是损害统治根基的做法。嘉靖帝14岁由外藩登基,初时与内宫并无私情,又在宰相张璁的力主下,下大力气革除了皇店这个弊政,一度被视为少年圣君,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冒充佛祖狂收酥合香油的三个犀牛精其实就是讲这个故事。
略览御马监的历史,其实不乏光辉荣耀。
永乐朝最重要的宦官当然是内官监太监郑和,独当一面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威播四海八荒。但永乐大帝五次亲征漠北,随行宦官三次是御马监太监刘永诚,两次是御马监少监海寿。永乐帝次子汉王朱高煦是个野心家,一直阴谋夺嫡。永乐帝第五次亲征漠北,在班师途中驾崩,临崩前托付海寿偕内阁大学士杨荣驰告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以免汉王作乱。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驾崩时,又是托付海寿驰告正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抢在汉王前进京即位。可见海寿是参与几朝皇位更迭的核心政治人物。后来汉王起兵造反,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御驾亲征,御马监少监刘顺为先锋,**平叛王。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漠北,结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瓦剌太师也先趁机攻向北京。此时京师三大营、侍卫亲军司早己溃散,全靠大英雄于谦组织了可歌可泣的北京保卫战。那这时用的什么兵呢?不正是御马监旗下的腾骧四卫、勇士、旗军!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吉祥造反,率私军冲杀皇宫。京营不明情况,迟迟不敢作出反应,叛军围定紫禁城狂攻!此刻全靠御马监率腾骧四卫奋死抵住曹氏私兵的猛攻一整天,苦苦支撑到京营调兵入城,拿下曹吉祥。
成化朝御马监出了一位天才小英雄一汪直,很小(汪直生年失考,但据信应是在十岁之前,身高如孙悟空的年龄)就当到了御马监太监。汪直是成化帝和万贵妃(观音主要原型)共同宠幸的小厮,所以才能以十岁小儿直接就当如此高位。孙悟空初上天庭就执掌御马监,除了汪直谁能给作者这样的灵感?汪直能办成东厂办不成的事,因此设立西厂,还能上阵杀敌,指挥方遒,更有不凡的战略眼光,其力主的搜剿河套战略是成化朝最耀眼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从汪直开始,太监和文官的地位发生了逆转,以往文官从不正眼看太监,但汪直每次巡视边疆,主事、御史级别的官员(六、七品)全都“迎拜马首,箠挞守令”(迎着汪直马来的方向跪拜,垂手站立在一边待命),挂侍郎或副都御史衔(正三品)的巡抚大臣则背着箭袋迎接,铺张百里。事实上,孙悟空很多驱使中低级神仙的排场正是在小汪直身上发掘到的灵感,我认为汪直是孙悟空众多历史原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但重要程度低于海瑞和李春芳自己)。
到正德朝,御马监的权势可谓全面盖过司礼监。首先是恢复西厂压制东厂,后来甚至出现过一次御马监太监张锐提督东厂之特例,而且御马监太监很容易转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太监的最高职务)。当然,过了这个巅峰,御马监又遇到一个低谷。嘉靖帝严禁宦官干政,御马监被打击到了冰点,四卫、勇士营的编制从两万余兵裁减到5400兵,派出的镇守太监被大量驱赶,牧场、皇庄大量充公,皇店一律革除。这时候,您说换谁是御马监太监不憋屈?不想掣出如意棒,打出天庭去呀!
不过到明末,随着战乱频繁,御马监的地位又开始提升。腾骧四卫、勇士营合编为勇卫营,编制定为近万。在那个正规明军都像李天王、巨灵神一样打仗的年代,勇卫营竟然成了王朝最后的精锐,号称“选锋”,在镇压李自成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天朝气数将尽,岂是几员太监能够挽回,御马监的光荣也就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堙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李春芳是正德五年(1510)生人,他成长的岁月正值御马监权炎炙天,他刚成年就目睹了御马监从巅峰跌落,不过走上仕途后御马监又止跌回升。李春芳曾参与修撰《明武宗实录》,细细领教了正德朝御马监权势冉冉高升的恢弘全景,他退休后一度腐化堕落的御马监甚至成了帝国中坚。这肯定给了他不少人生感慨,也为他提供了不少写作灵感。
说得这么热闹,御马监的实权我们是领教了,他们不是一般的太监,而是太监中的太监,太监中的霸主!那是什么?还是太监。那这群死太监到底混得到几品官衔,能领几石俸禄,孙悟空为什么还是不满足呢?
清代以后所谓“太监”是对内宫阉人奴婢的泛称,但最初是一个具体职务。内宫每个监的长官为“太监”,副官为“少监”,如司礼监太监、御马监少监等,著名的郑和公公就曾长期担任内官监太监。不过后来内宫官衔泛滥,一个监有好几个太监,但总得有一个主事的,于是就在“太监”上面再加头衔。比如司礼监就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数员,其中这位提督太监才是真正的一把手。不过司礼监提督太监不实授,掌印太监是实际最高长官。又由于司礼监是二十四衙之首,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是实际上的太监总头子,俗称大公公,甚至称“内相”几位司礼监秉笔太监可称二公公、三公公等。
御马监则设有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各一员,下有监官、掌司、典簿、写字等员。永乐朝设定品级如下:太监正四品,少监从四品,监丞正五品。应该说品级不低,政府那边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郎中(各部内设的司长)才正五品。各地巡抚一般挂侍郎或副都御史衔,也才正三品。
但御马监也有个问题,恰是监丞对孙悟空所说:“这个官未入流”。这个“未入流”跟我们口语中的“入流”还不同,至少蕴含了三层意思:
1)佛教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流。达到这个境界,才算迈出成佛第一步。意思是说御马监的实权不可谓不重,但毕竟没有走上修仙的正道。
2)古代的流官制度。官员随着资历累积,官阶会相应晋升。隋唐开科举以来,一般人中了进士便踏上仕途,开始这个升官的流程,这就叫“入流”。隋唐以来官职和差遣分离,实际差遣必须得等上面有位置空出来才能填补,但虚衔可以无障碍晋升,不耽搁,官阶像流水一样始终上流。但也有些人直接获得官品,比如一些部落首领、功臣的后代或者皇亲、宦官,但他们就不在这个流内,即所谓“不入流”。
3)明朝官场的清流、浊流之分。隋唐以来的官员主要有四个来源:进士入官(科举考试)、恩荫入官(功臣的儿子直接获得官职)、以吏入官(由吏员转为官员)、军功入官(在军队当到一定级别,改为文官)。科举进士将自己称为“清流”,其余统称为“浊流”。三省六部九卿翰林院国子监这些要职称“清资官”“清望官”,《旧唐书.职官志》便称:“出身非清流,不注清资官。”不过隋唐科举制度尚不严格,浊流亦有可能转为清流。很多县令(六七品浊流)转为监察御史(正八品,清流官的最低品),州刺史(正四品浊流)转为员外郎(各部内设的副司长,正六品清流),就是宁愿品级降很多,也要争取挤进清流的情况。
宋明以来实施严格的公务员分类管理,明确了京师阁、部、院、寺,地方府、州、县主官等三千多个清要职务全由清流进士把持,浊流只能充当幕僚,形成了严格的“清浊分流”。尽管幕僚也有品级,甚至可以升到很高,但并不是八品就能晋升七品这么简单,还必须在自己的流内。像汪直不到十岁就当到正四品的御马监太监,但其实也己到顶,并不能转为平级的文官,更不能再升了。汪直立了很多军功,跟他混的文武大臣不断升官,甚至有文官封爵的特例,但他本人却始终只能“加禄米”(増加一点后宫的工资),就因为他在太监这个流内己经到顶,又不能转到其它官流。
明代这种分流路径是以制度明确下来的,没有什么人为操作空间,出身学历基本决定了一个官员未来的发展方向,唐代那种绕开科举先入浊流,再降级挤入清流的路子也被堵死了。踏上哪条路径,全凭自己的考试成绩,血统、关系在这里统统没用,更别说靠谄媚上司钻营幸进了。《西游记》开篇阐述宇宙起源,曰“轻清上腾”,形成了天;“重浊下凝”,形成了地,其实就是在阐述这个清浊分流的机制。修炼道家正统“金丹大道”者,才能在天庭任职,否则法力再强、势力再大,就算手眼通天,当到了地仙、散仙或者妖怪的极致,依然靠不到天仙这条“清流”上来。
李春芳中举后,连考五次才终于进士及第。其实他的举人学历也足以让他在州县谋一个幕僚甚至局长职务,当一个安稳的公务员,但这就未入清流了。如果不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用了五次才考取进士,哪来后面登阁拜相的机会呢?他对“入流”与否的重要性理解太深刻了!这就是御马监实权和肥缺都这么大,但孙悟空依然志不在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