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沙和尚,取经团搭建完成,不过首先遇上的还不是妖魔,而是连续两场高级别神仙。一是黎山老母率文殊、普贤、观音变作富贵女子,要招师徒四人入赘,安享富贵;二是大名鼎鼎的镇元子大仙,与孙悟空联袂上演了一出推到人参果树又救活的精彩剧目。
12.1四圣试禅心——迎娶白富美的**
取经团过了流沙河,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孙悟空经验很丰富,凭祥云瑞气就判断这必是高级别神仙。这是混官场的一个技能,达官贵人气度不凡,有时可以从举手投足间观察出来。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高官比较低调,仅凭外形不易判断,像唐僧、八戒、沙僧这几个经验不足的嫩鸡就更无法识破了。
这组神仙由黎山老母带队,她变作老寡妇,文殊、普贤、观音变作她三位待字闺中的女儿真真、爱爱、怜怜,鳏居在此庄。四圣变化的皮相都非常美丽,再加上偌大的庄园,富贵己极,在婚嫁市场上确实是罕见的好条件。她提出四对四,正合适。她与唐老师父配合,三个女儿正好许配三个徒弟,你们一个个全都当上软饭婿,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是不是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又到了告诫读者的时候:如果您在相亲市场上遇到从天上砸下来这么巧的馅饼,一定要留个心眼。如果在官场上遇到这种无巧不成书的好事儿,更要留心!
孙悟空一看便知是神佛在考验他们取经的诚意,但他也有点阴险,故意不说破,乐见师父、师弟去上当。这一方面是他明白不能戳穿领导,另一方面可能他也想趁机看看这几位合伙人的诚意。这一段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被演绎成非常诙谐的喜剧,甚至充满童趣,并无半点**思。作者写得也是妙趣横生,尤其是巧妙安排惯常出乖卖丑的猪八戒在一群小姐姐中蒙着脸撞天婚,确实是绝佳喜剧素材。最关键的是我们都知道他们最终没有留下,这是一部儿童励志片,不是一部多人色情片,我相信没有人会往那个方向考虑。但我也不得不揭穿作者的邪恶笔法!这一段描写在封建小说中算得上**邪,而且**邪的重点还不是猪八戒,是唐僧!
其实说人家猪八戒**邪反倒有点冤枉,因为他一个贪财好色的兵痞,被指派了一个到取经团挑担的苦差,如果能谋得更好出路当然就要撂挑子。入赘到富贵庄园就是比挑担去西天好得多的出路,这有什么问题?取经是唐僧取经,猪八戒要付出的劳力高,回报却低,凭什么要求人家无私奉献?真正有问题是你唐僧!取经是玉帝、如来煞费苦心为你谋的前程,干成了你能成佛,但如果因为你开小差溜了,坏了大佬的事没人替你背锅。
黎山老母变作的老妇向唐僧介绍情况,表达坐山招亲之意时,唐僧的第一反应是“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这显然是评然心动,只是不好意思一口答应。接着老妇开始描述富贵程度,“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显然是被这引人入胜的富贵场面听得呆了。老妇又叙过年齿,并说三位女孩儿正好可配三徒弟。“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啊!我的天呐!多么天造地设的姻缘啊!我老唐都被震惊了呀!
猪八戒忍不住扯一把,要他给个准话。“那师父猛抬头,咄的一声,喝退了八戒道:‘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甚么道理!”’沉浸在美好世界太久,突然被猪头打破,很生气,骂他两句。之后唐僧依然没有明确答复自己愿留,但他居然依次劝三个徒弟留下。徒弟们怎好意思一口答应,都谦虚两句,但这种问法己经暴露了唐僧的心迹:你们谁开个口,留下来共享富贵呀!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谁都不吭声,闹得不欢而散,唯独猪八戒夜间私自去找老妇要求留下,结果被耍了一夜,捆在树上。第二天大家醒来,四圣己收了法相离去,只留四僧睡在空地上(猪八戒挂在树上)。
四圣试禅心的行动成不成功?应该说比较成功。孙悟空一开始就知道是考验,自然不上钩。沙僧沉着老练,也没有急于暴露。但唐僧和猪八戒这两只嫩鸡的反应却相当明显,严格地说,他俩应该被判出局。不过事实是这一届取经并未被中断,说明四位考官放了他们一马。而且四位走得相当仓促,可见他们己经看出来唐僧经不得考验,不趁夜走了收不了场。他们是出于何种考虑无法详知,但总之是送了唐僧一个大大的人情。考察过程是人为可控的,这就是混私臣圈子和文官闭卷糊名的科举考试最大的不同。
不过从读者角度,我认为黎山老母的做法是合理的。他们这一次应该是高层派来考验取经成员的,估计是玉帝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如来十世力推他的宠幸弟子金蝉子,他不会又来故意戳穿。这就好比皇帝身边缺人,大太监推荐了座下一个小太监去取经,皇上也得看看这人合不合用,所以派几位资深宫人去考察考察。宫人既然资深,自然明白考察不过,这一届取经行动就会被中止,这是很得罪如来的事。更可怕的在于金蝉子是如来这么力推的弟子,就算这次失败了,日后成为大太监的概率还是挺大一事实上唐僧不久就成佛了。谁也没必要赌他又转世失忆,忘了一路上谁帮过他,谁坑过他。也就是说,四圣更不愿得罪这种明日之星,所以虽然考察到唐僧素质不咋样,这一届还带上了一个猪队友,但似乎孙悟空还不错,沙僧也颇沉毅,或许能把猪队友带通关吧!那就做个顺水人情,放他们这一关吧。只是作者笔下唐僧那副色鬼猴急的模样,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12.2镇元子笑对人参果树倒
四圣试禅心勉强过关,取经团来到一座高山。唐僧一看山势险峻,忙问徒弟会不会有妖魔?作者真是把唐僧的无知调侃到了极限,每次遇到真正的妖怪洞府不识,偏偏这次走到了号称地表最强的神仙福地,却说有妖魔。好在进了五庄观表现不错,镇元子被元始天尊临时召去听讲,留守的两位小徒清风、明月都赞唐长老气度不凡,很乐意地按镇元子临行前的吩咐,打下至宝人参果请他吃。
这人参果又名“万寿草还丹”,据说是堪比蟠桃的仙家至宝。沙僧说曾在王母娘娘宴上见过一次,孙悟空则表示只听过传闻没真正见过,不期到此遇到一棵人参果树。这一棵树上只长三十颗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功效比不上顶级蟠桃,但也无愧为仙家至宝,就是产量太小,而且还有个大问题一长得像不满三朝的婴儿,吓得咱唐长老看一眼就差点背气,坚决不吃。这就便宜了清风、明月,两位五庄观最小的童子居然自己把两枚至宝给吃了。不光自己吃,还“啯哞啯哞的吃了出去”,听得隔壁的猪八戒“口里水決”。什么,您说不是故意的?可问题在于他们不但吃得让猪八戒听个清楚,连必须用金击子打落人参果的方法也说给他听,这还不是故意?
后面就没悬念了,孙悟空按听来的方法偷来三个果子(之前还有一个误落入土中),三兄弟一人一个。清风、明月施展骂功,惹得悟空恼怒,干脆掀翻了人参果树,断了灵根。之后取经团虽被清风、明月锁起来,但孙惯偷施展开锁功,半夜溜出去。做贼心虚,取经团一夜就赶了一百二十里路。
第二天镇元子才从元始天尊那里散会,带着四十六个弟子回到五庄观。清风、明月向大仙哭诉取经团的恶行,尤其是人参果树己被孙悟空推到,镇元子的反应是“大仙闻言,更不恼怒”,带上仙徒来追,一步就飞了上千里,倒要往回赶九百里,终于看见小偷。如此深仇大恨,镇元子是不是应该一个五雷轰顶把小偷们轰杀至渣?确实应该,但他完全没有这样做,而是变作道士好整以暇地戏弄了他们一番才现出真身。三兄弟知道抵赖不过,只好动起手来,但双方修为岂在一个层面,镇元子“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抓回五庄观审问。
回观把这师徒四人绑成一排,镇元子不急着打他们出气,倒是跟孙悟空讲起道理来,论先打谁。孙悟空说不该先打唐僧,应该先打他。镇元子“笑道:‘这泼猴倒言语膂烈。这等便先打他。”’打完镇元子说这回该打唐僧了,孙悟空讲了一番歪理说还该打自己,镇元子又“笑道:‘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既这等,还打他罢。”’于是又打铜头铁臂的孙悟空,不打别人。然后镇元子估计孙悟空再扯不出不打唐僧的歪理了,居然说天色将晚,大家休息,不打了。
这一段很多人为孙悟空的孝道所感,也为细皮嫩肉的唐师父躲掉一顿暴打松了一口气,但不要被作者转移了注意力,重点不在此!重点在于镇元子一片好意遭到取经团恶劣回报,尤其是被孙悟空推到了心肝宝贝人参果树,他为何没有暴跳如雷,还始终笑嘻嘻地摆弄这几个蟊贼?而且蟊贼说打铜头铁臂的这个,他就不打细皮嫩肉的那个,也太听话了吧?
镇元子宣布停打睡觉,半夜孙悟空用柳树根变作师徒四人又溜了。镇元子醒来后“呵呵冷笑,夸不尽道:‘孙行者,真是一个好猴王!”’起身一纵便又将他们追到。三兄弟发狠围攻,依然被装进袖里带回来。这次镇元子号称要将他们下油锅为人参果树报仇,但他又不先炸唐僧,却先炸孙悟空。孙悟空施个法,用石狮子替了自己,把锅砸破。这次“大仙大怒道:‘这个泼猴,着然无礼!教他当面做了手脚!你走了便罢,怎么又捣了我的灶?”’
这个确实要怒了,因为“倒灶”实在相当不吉利。但也可以看出,“倒人参果树”给镇元子带来的愤怒值还不如“倒灶”呢。这次镇元子抬起唐僧要炸,孙悟空连忙跑出来投降,“那大仙闻言,呵呵冷笑,走出殿来,一把扯住。”又呵呵冷笑,只要孙悟空一出来,笑容又爬上了他的俊脸。接下来更令人震惊一镇元子搀着孙悟空的手说,如果你能医活我这树,我与你八拜为交,结为兄弟。
12.3观音真能医活人参果树?
无论从双方的地位、势力、刚交手展现过的实力以及刚结下的仇恨来看,镇元子不一巴掌拍死猴子都说不过去,但他不但不拍,还热情主动地提出结拜,这似乎很难理解。有人认为镇元子心中还存了一丝希望,让猴子帮他医活人参果树。我说醒醒吧,镇元子守着这棵果树几万年,己经是天地间少有的人参果专家,猴子只是耳闻过此物,连见都才第一次见的外行,如果你都救不活又凭什么指望他?
但镇元子还是放心地让孙悟空满世界去找医生了。猴子首先想到蓬莱仙岛的福禄寿三星,三星表示无力医活果树,但可以去五庄观说情,让镇元子、唐僧宽限一下时间。另一头孙悟空继续寻医,可惜东华帝君、瀛洲九老等神仙都表示爱莫能助,并且他们也不去五庄观帮着求情。最后孙悟空找到西天取经的项目经理一观音菩萨,观音表示她的净瓶甘露可以医活。果然,观音用了很多法术,用大量玉器将甘露浇下,人参果树起死回生,连最初孙悟空误击落入土的那个人参果都回来了,可谓皆大欢喜!镇元子大开人参果会以酬各界嘉宾,“此时菩萨与三老各吃了一个,唐僧始知是仙家宝贝,也吃了一个,悟空三人亦各吃一个,镇元子陪了一个,本观仙众分吃了一个。”一口气吃了十个!关键连最初偷吃的惹祸精清风、明月都接着再吃一块。至于镇元子承诺的要跟猴子结拜兄弟,也在观音、福禄寿三星等大批神仙见证下行了八拜之礼。真是大家一起happy,美滋滋。
种种可见,镇元子的心情好得不是一般。他不是苦尽甘来,也不是喜极而泣,更没有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刺激,他就是从一开始就“呵呵笑道”,越笑越高兴,直到最后high上了天,他到底在兴奋什么?按说人参果树这个他守了几万年的至宝一朝倾覆,他的第一反应必须是哭天抢地才对,但事实是他一路“呵呵笑道”,直到美满结局。这是大仙情商超高?显然不是,他这种反应只能说明:
1)他很清楚人参果树轻松可以救活,一时推到无碍;
2)一切尽在掌握。不然刚看到树倒的第一眼至少应该惊讶,但他连吃惊的表情都没有,说明一切都只是按他的计划在走而己;
3)孙悟空的做法表面上看很不礼貌,但完全在计划内,所以不必过责。
什么?您还在坚持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广大法力医活了人参果树?众所周知,修理比制造更难。如果观音有医活断根人参果树的技术,那她更应该掌握种植技术,何不在落伽山种植一片?不一定自己吃嘛,喂喂黑熊精、红孩儿也不错呀!沙僧说多年前曾见过海外仙人向王母娘娘进献人参果,后来就没见过了,可见这种最初并不在镇元子这儿,也不是什么唯一灵根,只是大家不精于看护所以被弄得来很稀有了。观音如果真有种植甚至医治的技术,这么多年来必然有机会获得灵根并发扬光大,她没有大面积推广种植只能说明她根本没这样的技术。
所以,从一开始这整场大戏都在镇元子的计划之中,执行得也很完美,所以才那么高兴。清风、明月、三兄弟都是他计划内角色,至于孙悟空找来的福禄寿三星、观音等人都是临时捧场,全都在配合镇元子演戏罢了。那这么多人煞费苦心演这场大戏是为了给谁看呢?不要忘了整场戏的起缘元始天尊。
12.4镇元子巧破元始天尊乾坤袖
镇元子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挥袍袖便将主角装进去的一招袖里乾坤,大展地仙之祖的威能。事实上,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不是镇元子乾坤袖完败孙悟空,恰是镇元子巧破元始天尊乾坤袖。
很多人不理解,取经团到了五庄观,镇元子愿意拿出四个人参果接待,可见嘉宾之重要,但本人却开溜了,只让最小的两个徒儿出面,非常失礼,也间接导致了一场大祸。不过他也是有苦衷的,取经团刚到五庄观,他就被元始天尊召去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您说元始天尊知不知道取经团到了呢?他肯定知道。那他知不知道取经团是镇元子的重要宾客?他也知道。但正因如此,他才要把镇元子支开。
元始天尊是理论上道家最高尊神,排名尚在太上老君之前,但在整个《西游记》中只出场过两次,一次是安天大会,一次就是人参果会。咦,他好像是个宴会专员?哦,对不起,那是净坛使者,我搞错了。其实还有一次被提及,便是弥勒佛的黄眉童子在小雷音寺假扮如来佛祖抓了取经团,弥勒也推说是去参加元始天尊的会,所以被这童儿偷跑。不管弥勒所说是真是假,都可见道教老大文山会海的作风名声在外。
很多人认为镇元子也属道教,是元始天尊的下属,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恰如认为天庭是道教的天庭一样。清风、明月很清楚地阐述过镇元子的身份:地仙之祖、与世同君,与三清四帝是朋友。他显然是道教之外,并且与道教领袖平辈论交的人物,只是势力小得多,但绝非从属于道教。就像明朝官场上,有勋臣、武将、太监、宫妃、锦衣卫等诸多人物中的翘楚堪与宰相平辈论交,但他们的实权都远远小于宰相,他们甚至还要加挂一些文职头衔,并且经常有求于高级文官,但绝不能说他们是宰相的下属文官。
镇元子空有这么高的地位,势力却很弱,守着一棵人参果树,只有48个徒弟,说是与三清平辈论交,但元始天尊对他随叫随到。他的问题就出在人参果这玩意儿虽然功效不错,但产量太小,不能像蟠桃那样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权组织。当然,除了直接发工资(人参果),镇元子还可以以其它形式结交神仙,扩展势力,但这种行为必然受到朝中大佬的提防,元始天尊故意不让他和取经团这个佛教明日之星见面便是体现。镇元子也心知肚明,于是将计就计,安排下一场好大的剧目,不但成功结交了冉冉升起的巨星取经团,还以医治果树为由,把福禄寿三星、观音这些实力派人士都请来搞了一场大联欢,甚至与未来的斗战胜佛结拜兄弟,长年冷清的万寿山五庄观几时有过这样的热闹场面?难怪镇元子一口气派送了这么多人参果宝贝,还笑得那么开心!
细品镇元子的计策,没有一步出自偶然。唐僧被人参果的外形吓到不敢吃,但其实解释清楚也不难,清风、明月却不多做解释,立即拿回后房吃了,这显然是老板事先策划,否则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也不知镇元子是事先打探清楚了取经团中有猪八戒这一号人物,还是根据常理判断应该有,总之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清风、明月故意吃给他看,引他上钩的计策,也很成功。后来的锁房狂骂,引得孙悟空暴怒,推翻果树这一步就更妙了,尤其孙悟空是真怒还是假怒也值得商榷,很可能是省悟了镇元子的诉求,刻意配合。不过这就更显出两位官场技巧的精妙,难怪要结拜兄弟才过瘾呐!
偷蟠桃和人参果这两个大案都堪称孙悟空闯祸的代表作,并且表面上高度相似,但内涵大不相同。蟠桃是玉帝火龙烧仓,拿稚嫩的孙猴子背了个大黑锅。人参果却是孙悟空和镇元子联袂上演一场大戏,深显官场之妙。而且他们的对手是道家老大元始天尊,这场戏哪里是镇元子乾坤袖装孙悟空,分明是镇元子与孙悟空联手大破元始天尊的乾坤袖啊!
12.5时不时有点想法的藩王
道教三清暗喻明朝官场的角色显然是权力的顶端一内阁大学士(明代宰相)。大学士理论上员额7员,但实际人数在1?12之间浮动,其中三人内阁的情况最多,累计83年,在实施内阁制的242年间(明初35年实施中书省制)占了超过1/3。阁员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仍有排序,其中排名最前者即为首相(亦称首辅、元辅、元揆等)。三清在《西游记》中出场较多的是太上老君,主要以他来指代宰相这个群体,这一次作者很罕见地用了元始天尊,表示镇元子和孙悟空这次联手对弈的是首相一权力顶层的最顶端。
那镇元子暗喻什么角色呢?他就是明代尴尬的藩王了。
中国历史是一部国家权力不断公共化,皇室私权不断退化的历史,统治者的私人关系不断退出政治舞台。商周皇亲可以分封土地建立独立的国家,也就是所谓“封建”。秦汉实现了中央集权,亲王、功臣不再分封建国,但仍可获封崇高头衔,并因之附带巨大的公共权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皇亲的王公头衔仍在,但附带的公共权力却不断弱化,到唐宋其实己经只剩纯粹的虚衔,基本不再干政。
明太祖设计了一种极具明朝特色的新制度:藩王和地方政府并行。他把23个儿子封为藩王,并且封号与地名相符,实镇当地。比如秦王就世守陕西,晋王世守山西,燕王世守河北。但当地军政大权是由中央派驻的政府官员全权管理,藩王无权插手。这样藩王和当地政府就形成一种制衡:藩王有一定兵力,镇得住地方官,但又切断了藩王从地方征税、征兵的来源,就能保持住他的兵力规模,不怕他恶性发展。
明太祖自认为他设计这种制度是很合理的,但就在他儿子辈这个制度就出了大纰漏。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坟)继位为帝,仅仅四年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朱棣即为永乐帝。永乐帝其实很清楚太祖藩王制度的重大缺陷,进行了重大改革,进一步削弱藩王。改革后藩王制度趋于稳定,主要特征是:
1)藩王非诏不得离开封地,但有诏必须立即进京。镇元子平时枯守五庄观,不得四处结交,但元始天尊一句话又能让他屁颠屁颠地赶过去,错过取经团。
2)地位依然崇高,但没什么实权。镇元子号称地仙之祖、与世同君,与三清四帝平辈论交,但只能屈居地面,无权插手天庭事务。
3)每藩最多保留三护卫亲军,按每卫5600兵计,最多不超过16800。镇元子手下只有48个徒弟,算一方势力,但不强。
4)有一定财力,能够发俸禄支撑一个幕府和一支小规模亲军,但又不足以成为一方诸侯。镇元子有一个至宝人参果树,功效仅略逊于蟠桃(天庭正规俸禄),可惜产量极小,能培养一些散仙,但论势力比后面很多妖怪都要弱一点点。
5)藩王忌与官员结交。这倒不是明文规定,但做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绝大多数藩王自觉不与官员结交,平平安安地世代享用清福。官员也明白结交藩王的政治忌讳,一般不轻易去触这个雷区。孙悟空满世界去找所谓能医活人参果树的神仙,有些来了,有些不来。来的是胆儿肥,不来的就是坚守政治纪律,杜绝与藩王搞团团伙伙。
6)随着行政体系愈发规范,藩王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弱,其实整个明朝都没有出现过哪怕一次地方官割据自立的情况,所以用藩王监督地方官这个初衷本身就是毫无必要的。
《明史》总结明代藩王:“不仕不农不工不商,唯坐食赋税”,通俗点说就是混吃等死。但等得太久都不死,有些人就皮痒了,想找点事干。明代藩王大多安享清福,不触雷区,但时不时又冒出来个有点想法的。
明代共有四次藩王造反的纪录,第一次是建文年间的燕王朱棣“奉天靖难”,他这一次是成功了的。第二次便是他和长子洪熙帝都死后,次子汉王朱高煦造反,被他的“好圣孙”宣德帝镇压。后两次均发生在正德年间,一次是安化郡王朱寘繙叛乱,一次则是著名的宁王朱宸濠叛乱。这可能和正德帝荒**叛逆有关,让很多藩王认为有一丝丝机会,但事实上两次叛乱均由地方官仅用数十天镇压,朝廷调集的大军走到中途便得到捷报,跑了空路,可见实力之悬殊,根本没有半点机会。
宁王虽然在军政界如流星般划过,但在文艺界地位颇高。正德朝的文艺创作素材非常丰富,而且都很巧地和他有关。宁王反叛的正德帝是著名的风流天子,游龙戏凤;镇压宁王的地方官是著名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更巧的是宁王蓄养势力,拉拢士人,一大目标便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以这几位为主角的文艺作品非常多,而文艺作品都需要反派,那您说还有得选?宁王毫无悬念成了明代戏曲文艺小说的反派之王,长期扮演大反贼、大奸臣、大贪官,甚至在《唐伯虎点秋香》这样的喜剧中都还要被周星驰拖出来跟华太师对对子,真是谁敢比我惨呀!真要说形象稍好一点的还就《西游记》了一镇元子不算很丑的反派。
当然,除了极端的造反,还有少数藩王偶尔涉足政事,甚至是皇位更迭。藩王虽不干政,但一旦皇位继承人出现空缺,他们的皇室身份就有了一点点合法机会。但这里恐怕得让宫斗剧影迷失望了,明朝的礼法制度极其完善,谁继位有很严格的制度保障,一点宫斗的余地都没有。真的,一点都没有。有些藩王也想了很多,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白想。永乐之后,藩王造反绝无可能成功,搞宫斗夺继承权也不可能。玉帝原型嘉靖帝是一个藩王入继大统的另类,但他的入继完全是朝廷遵礼法选人,没有任何宫斗余地。正因如此,嘉靖帝和“拥立”他的群臣没有任何私情可言,很快翻脸,引发旷日持久的“大礼议”。
只有极少数看多了“九龙夺嫡”剧目的人幻想借用藩王觊觎皇权。比如“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意外被瓦剌俘虏,其弟景泰帝(朱祁钰)紧急继位,但瓦剌将英宗送归,并最终夺回了皇位。这兄弟俩的皇位继承问题闹了很多矛盾,一些心怀不轨的人便阴谋引入外藩来浑水摸鱼。据传万贵妃便曾四处联络外藩,企图拥立一个皇帝,让他感自己的恩,以保私宠。宁王久蓄阴谋,大肆贿赂结交朝中权贵,有人还真敢收他的钱。宁王企图突破每藩只能设三护卫亲军的硬性规定,重金贿赂正德帝近臣为其游说,这钱绝大多数人是不敢收的,但也有要钱不要命的,锦衣都督钱宁就收了这钱并伺机游说。后来宁王造反,钱宁虽四处灭口,终究败露。正德帝大怒,传令将钱宁下狱。锦衣卫将他们的钱指挥使裸绑起来,挂在宫门等正德帝来审讯,非常狼狈。《西游记》没有明说镇元子谋反,但也不表示他一点想法都没有,不然您以为观音、福禄寿三星的人参果白吃?瀛洲九老、东华帝君等神仙孙悟空来请都不去吃这个人参果,乍一看在当时吃了亏,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正经官员都不会随便收藩王的礼,不然钱宁就是榜样!
当然啦,无论是三反王,还是这些隐约暴露出谋反行迹的藩王,都不是明代千百位藩王的主流,这些都是极端个例,他们的主流思想毕竟不是谋反,而是捞钱。这事儿文官往往不是很配合,相反还是掣肘,藩王更愿意找当地镇守太监合作捞取不法之利。镇守太监大多由御马监派出,难怪要找弼马温结拜呀!
不过明代藩王成百上千,我可没咬定镇元子就是宁王啊!若说他与历史上哪位藩王扯得上点关系,似乎更像明初的悟空禅师。
在今四川崇州(成都以西25公里),有一座光严寺,始建于晋,宋代名翠围寺。永乐十四年(1416),太祖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寻访到该寺住持释法仁实为太祖幺叔朱五六,于是奏请朝廷,敕赐“光严寺”名,法仁禅师赐名“悟空”。悟空禅师对光严寺贡献很大,从印度取回了至宝“贝叶经”(造纸术传到印度前,一种用铁笔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现存世不足千卷,号称“佛教熊猫”)。该寺专门建造了悟空塔林,供奉悟空禅师的佛骨。而光严寺之名出自佛经中“五光庄严”一词,也可译作“五色庄严”。光严寺、五庄观,藩王、悟空、取经。作者在此处觅得了镇元子大仙一回的灵感,也算是不虚此行呐!
12.6作者的辛酸自嘲
这一回作者不改喜剧本色,尤其福禄寿三星到五庄观时,猪八戒很是逗弄了他们一番,惹得读者开怀大笑。三星一降落云端,猪八戒就没高没低地冲过去把僧帽扣在寿星的光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寿星反骂猪头是夯货,猪头又道:“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然后猪八戒赖在三星身上打滚,不断插科打诨。乱翻福星衣服叫“番番是福”,盯着福星叫“回头望福”,拿着罄儿四处乱打叫“四时吉庆”。
这一段看似喜剧,细细品来却透着作者的不尽辛酸。这不正是李春芳做了许多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放弃儒家圣训,以“词臣”之身投在西苑为奴那一幕吗?李春芳战战兢兢地第一次走进西苑,仇鸾就兴高采烈地跑出来,掀掉李春芳的官冕,把嘉靖帝做的沉香水叶冠扣在他头上,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进禄也!”。李春芳忍不住嘟哝两句,仇鸾却道:“你等真是奴才!”然后一群武夫、宫人开始赖在他身上撒泼打滚,全然没有朝廷礼仪。是啊!到了西苑,除去官冕,戴上这道冠,你不就是从背负着圣贤教诲的儒家士子正式迈入朱厚熘私人小圈子的奴才了吗?奴才们就是这样玩儿的哩!
这种沉香水叶冠是一种道士戴的草冠,嘉靖帝亲手做了几个,赐予几位近臣。夏言硬气地说:“我是朝廷重臣,有冠冕在身,不能穿戴这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严嵩却做了一层轻纱笼罩起来,以示爱护,并经常穿戴。多年后严嵩、仇鸾、陆炳合谋构陷夏言,判其死刑,大批朝臣拼命营救,刑部尚书喻茂坚、左都御史屠侨援引法律条款,说夏言作为近臣这种情况可以减免死刑。未料嘉靖帝突然抛出他多年来怀恨在心却一直没说出来的罪名一当年夏言拒绝戴他亲手做的沉香水叶冠,那他就不是近臣,喻茂坚、屠侨所引条款不适用,死刑成立!生死浮沉,夏言竟从一名儒家进士成为西苑第一位青词宰相,又成明朝第一位被杀的大学士!您说这个教训摆在眼前,李春芳戴还是不戴?
唉!道冠还是僧帽,朝服还是草冠?书生,士人,近臣,奴才?每个人都得作出自己的选择。夏言虽然进了西苑,但他还算有骨气有底线,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李春芳又做了什么呢?
列祖列宗在上,就让猪悟能有能一次,骂骂我这不忠不孝的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