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中国古达最为人熟知的巾帼女英雄,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记载。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收录于南北朝时期的书籍《古今乐录》中,后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便有了现在的故事。

作为民族女英雄,花木兰一直备受大家尊敬,因为她勇敢孝顺又质朴,关于她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她为何要替父从军,在军营中又发生了那些趣事,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关于花木兰的一切。先来说说故事背景,北魏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国家规定每家都要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杀敌。可花木兰的家里情况特殊,她的父亲年事已高,并且体弱多病,可能还没走到前线,人已经死在半路上了。更何况上阵杀敌本身就是生死难料的事,如果父亲去世,家里便没有了顶梁柱。可为难的是除了父亲之外,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人,只有一个年幼的弟弟。面对这种情况,花木兰左右为难,她不想让父亲死,更怕年幼的弟弟丧命。出于对家人的爱护之心,她决定扮成男人替父从军。这就是故事的前提,花木兰为了成全自己的家人,不顾自己的性命之忧,毅然决然的奔赴前线,开始了她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还有些小故事,和小争议。因为目前没有正史记载过花木兰,大家都是通过野史和各种传记小说中了解她。所以她到底姓不姓花,也是一个迷。有一位叫韩贞的女人和花木兰有着相似的经历,所以花木兰的故事,可能是由韩贞的经历改编的。在清朝的县志中也找到过想过记录,说木兰本姓朱,生在唐朝初期,假扮成男子代父从军,因为他们家一直住在木兰山下,所以叫木兰。还有一个说法是木兰姓魏,但到底哪个是对的,目前我们无从得知。不管是姓花,姓朱,还是姓韩也罢。都不耽误她成为一名巾帼英雄,也侧面反应出当时战争的残酷。花木兰家里这样的窘境肯定不止他们一家,或许有成千上万的家庭要面临这样的困难,但朝廷不管不顾,只想派人去前线打仗,百姓的死活都不在考虑范围中。在戏曲中花木兰衍生出了很多故事,在从军的生活中,她先后结实了不少英雄豪杰,又因她长相英俊,有勇有谋广受大家爱戴。贺廷玉很喜欢花木兰,觉得她日后必定大有作为,所以想将自己的女儿贺敏嫁给她。花木兰委婉的拒绝了婚事,她是女性,怎么可能和女性结婚。但这些苦衷并不能说出口,只能随便找理由推脱。有一次贺廷玉出征被敌人围困,花木兰经过深思熟虑后,未贸然发兵前去营救。贺敏本就因为花木兰的拒婚不高兴,她不知道自己错在哪,究竟哪里不好,入了不花木兰的眼。加上这次花木兰迟迟不肯出兵,心里更恨了。觉得是花木兰有意从中作梗,弃自己的父亲于不顾。为了纾解心中的怒气,贺敏带着自己的丫鬟来到花木兰的帐中,因为贺敏身份贵重,大家都不敢轻易上前去阻拦。面对贺敏花木兰不敢拼死反抗,加上对方人数又多,在不经意间,花木兰暴露了自己的女儿身。贺敏看着花木兰的裹胸瞬间明白了一切,也清楚花木兰为何要拒婚了,她后悔不已,觉得已经闯了大祸。

花木兰将自己为何替父从军的事娓娓道来,贺敏听后已经是泪流满面,她心疼花木兰身为女儿的不易,又敬佩她的勇气。从此之后,贺敏再也没有为难过花木兰,两个人还成了朋友。最后在花木兰的计谋下,成功救出了贺廷玉。有了这次军功在身,朝廷想要封花木兰未尚书郎,但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此时的贺廷玉还没有死心,他还是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花木兰,这次花木兰没有拒绝,只是请将军和她一起回到家乡一看。回到家里后,花木兰换上裙衩,贺廷玉恍然大悟,没有再提此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忠。

在《隋唐演义》小说中,有人将花木兰的事迹设定在隋唐之际。隋恭帝年间,突厥进犯边境,花木兰也是以同样的理由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她英勇抗敌屡建奇功,后来在和窦线娘交战的时候被人生擒。在知道花木兰是女儿身后,窦线娘和花木兰结为姐妹,花木兰得以活下去。窦建德兵败后,线娘请求花木兰帮自己送信给罗成。在这个途中,花木兰路过家乡,因为思念父母心切,所以她回去探望了父母。但是这件事被可汗知道了,他知道花木兰是女人后大为惊喜,觉得如此英勇善战又英俊潇洒的女人,很对自己的胃口,所以想召花木兰入宫。但花木兰根本不想嫁给皇帝,所以花木兰将书信托付给妹妹花又兰后自杀了。她敢拒绝皇帝,生怕连累家人。但入宫又不是她所愿,只有自杀这一条路。

在另一个清朝人所写的《木兰奇女传》中又演绎出了另一段故事,并且对后世有比较深远的影响。书中也将花木兰的事定在隋唐时期,说木兰从小就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巧妙的解开三教的教义,懂得奇门遁甲之术。父亲去世后家里很贫寒,她只能靠着织布度日。闲暇时花木兰喜欢骑马射箭,还跟着别人学了一身武艺。当时唐太宗正和突厥大战,木兰替父从军是为了忠孝两全。她用灵符破解敌人的妖术,在玉门关一站中大获全胜。而后她在回来的途中经过五台山,遇到了儒学大师,听了不少孔孟之道,木兰大彻大悟,几次上书表述自己不想入朝为官的想法。

唐太宗不知道听了谁的谗言,在第三次召木兰入京后,想要杀掉木兰。木兰还是不想回来,这次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中兴,她用剑挖出了自己的心。唐太宗听说后很后悔,封木兰为贞烈公主,并将她葬在木兰山下。估计此作者是儒学的狂热爱好者,所以才想出了这样一个奇闻轶事。不管哪种说法是真的,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木兰辞》的作者不会凭空编造出这样一个故事。他一定是听到了,或是见到了类似的原形,才有了花木兰这个人。至于木兰这个名字是不是真的,又是不是姓花,这都无从考证。毕竟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有些官宦人家都不一定给家里的女孩起名字,可能只有一个小名随意叫着,出嫁了就会称为某某夫人。但这些都不能掩盖花木兰高贵的品质,还有英勇善战的能力。

一个女人在边境作战,处境可想而知,就是一个男人也不一定受得了边疆的苦。她要遮掩自己的身份,还要上阵杀敌,要刻苦演练,种种苦难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但她没有怕,没有后退,还立下了战功,并且南征北战多年,所以她是真正的巾帼英雄。她英勇果敢的品格一如既往,当初朝廷来招兵时,看着年迈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她马上做出决定替父从军,第二日就去市场上买骏马和战场上必备的东西。这风驰电掣的行动力,就是一般男人也比不得。只要下定决心做的事,她一定要做好。从战场上回来后,皇帝觉得花木兰战功显赫,要封她的官,但她拒绝了,可见她的品质高洁。她从军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而已。后人为了祭奠这位女英雄,在虞城县建造木兰祠,祠堂始建于唐代,经过多次重新和扩建,在古代她也是被人仰慕的对象。祠堂内有木兰的战马雕像,还有他们全家的雕像,另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和碑刻,都是赞扬她巾帼不让须眉,勇毅果敢的品质。

但是因为战火,这座祠堂险些毁于一旦。之后大家重新行了碑楼,在修建过程中,发现了碑文,上面说花木兰本性魏,是北周人,死于隋唐时期。她替父从军后在战场上驰骋十二年,屡次立奇功。真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一样能做到。

可等她从战场上回来时,北周已经亡了,如今是隋朝。隋文帝想封她做尚书,但她坚决不肯,辞职回乡。回家后,脱去战袍换上女人服装。朝廷听说此事后,决定封她为妃,但木兰用自杀拒绝了此事。

如果这个版本是真的,那木兰的一生何其凄惨,她只想过安稳的日子都不行。为国效力,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人仅仅是因为不想做妃子,就要被逼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死在战场上,可能是花木兰更想要的结果。但她的精神一直回**在人世间,直到现在大家都还会用花木兰举例子为自己打气,谁说女子不如男这句话,更是时常挂在耳边。如今女性的地位提高不少,军营中一样有女性的存在,她们开飞机,开军舰,开坦克,都是如花木兰一般的女英雄。有她们的存在就能证明女人可以顶半边天,女性在职场上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