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任何时候,这些世家子弟摆在第一位的,永远都是他们家族利益,而不是朝廷或是天下利益。这些世家的确出人才,毕竟这些世家的子弟,自幼所接触的人与事物,以及所受的教育,远不是那些平民子弟可以相比的。哪怕这个世家子,只是一个商人世家。
范家生意做得那么大,培养出来的子弟无论是才华,还是真正的能力,又岂能是一般人家可以相比的?不说别人,就自己眼前这二位,与范剑相比,贾权虽说看问题也一样很准,可受制于自幼的家庭环境影响,眼光上还是有一定欠缺。
一旦二人,都真正的迈入仕途,范剑注定要比贾权走的更远。这并非是贾权能力不如范剑,而正像是那句话说的,站多高、望多远。先天接触人和事物的层次不同,养成了在看待问题上的眼光差距。而这种差距,并不是单靠后天努力就能弥补的。
不过无论是眼光,还是能力都优于贾权,但范剑却依旧无法跳出去范家的那个大范畴。一旦自己的要求,与范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哪怕这个冲突并不直接,便立马陷入迟疑之中。尽管随后便表了态去争取,可这片刻的迟疑就已经说明很多了。
也幸好,自己看中的是范剑人才难得,对于范家却是未必真的看中太多。自己更不想,范家借机进入朝中太多的势力。范剑人才难得,自己本身也无太大的野心。但他的家人,却就未必与他一样了。自己可不想在捧起,第二个桂林郡王府来。
自己虽然不反对藏富于民,不反对拥有大量财富的大商人存在。但却反对那种在朝廷的支持之下,获取财富的商家。尤其是桂林郡王府那种,靠着吃了百余年独食,才聚敛而来的财富。一旦朝廷拿回本就不应该给他们的特权,便心怀异志的世家。
虽说那一日在广寿殿内,桂林郡王父子表现的很温顺。但黄琼并不相信,那对父子会真的心甘情愿,交出桂林郡王府吃了百年的独食。表面上服从,甚至有些恭顺的做派,并不代表能这父子两人心中真实的想法。私下里面,指不定在做着什么打算。
已经出了一个桂林郡王府,若是在出现一个范家,那朝廷可就成了一个天大笑话的。民富才能国强,这个才是正道。若是私下里面,一个个依仗着国家的扶持都富得流油。而国家却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那么这个朝廷根本就走不下去。
所以,黄琼内心之中,对那些世家,无论是官宦世家、还是商人世家,甚至包括那些勋贵世家都很警惕,甚至来说很反感。哪怕这些代表着这个时代精英所在的世家,已经囊获了这个时代大部分的人才。但黄琼,依旧不太喜欢这些世家,这其中也包括范剑所在的范家。
只不过对于黄琼来说,这些世家排斥归排斥,但要用这个是必然的。离了那些掌握着实际军务的勋贵世家,至少大齐的军务恐怕要乱成一团。大齐朝是以武立国,那些勋贵世家在这个没有军校的时代,掌握着大部分的武官来源。
若是将军中所有的勋贵世家,都排斥出军中,恐怕军中武官就要缺了大半。离了那些官宦世家,恐怕也很难得到读书人的支持。虽说大齐在科举取士之上,一向都是一视同仁。但贫民之家糊口尚且困难,又那里买得起书本,以及拿得出束脩请得起西席?
那些著名书院,那个不是收费高昂?有名的西席,那个不是束脩高到离谱?没有好的西席授业解道,这读书人想要连续通过三次大考,最终进士及第很难。这就像是黄琼前世时,在考取名校竞争之中,占优势的大多都是教育资源丰富,私立、公办学校繁多的大城市。
而那些中小城市,随着教师结构的不断退步。包括优质生源的离开,考中名校的学生数量,几乎每一年都在递减。甚至到了数年,都没有一个能进入清北复交,这样超一流名牌大学的地步。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不仅仅代表着现在。
不说别的,大城市的学校教师名校毕业的比比皆是,外语课程聘请外教的也不在少数。那些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学校,又有几个教师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因为收入低,原有的优秀教师,都被大量的挖走,更不要提什么外教了。
几乎上下五千年,除了黄琼前世时那段,他自己都没有经历过的特殊时代之外,无论中外都是适用。平民子弟,因为难以负担起高昂的束脩费用,而无法与那些名师学习,学业便与那些得到名师指点的官宦子弟,水平拉开的不是一点半点。
本朝除了开国之初,还未形成真正世家的那几十年之外,平均每次科举中举的平民子弟,都只有新科进士的三成。剩下的七成,大多数都是官宦子弟与士绅家庭,最次也是土地主一级,真正的平民子弟几乎是寥寥无几。
哪怕朝廷为了保证平民子弟进入仕途,一再想办法做出限制。不仅首开弥封与眷录、锁院制度,而且定制了除谋逆大罪后人,以及娼优后人,签了卖身契的奴仆之家三代不得科举之外,一向都取士不问家世。甚至还规定了自隋朝有科举以来,最为严格的回避制度。
还规定国子监,每年入取世家子弟不得超过三成,其余的名额全部开放给平民子弟。并严格限制萌补官员人数,每个官员可以萌补的子弟不得超过两人,萌补官员不得超过四品。并强制规定父子皆在朝中为官的。父未致仕之前,子官职不得超过正四品。
这些举措,虽避彻底改变了前唐那种行卷制度,造成的科举看家世,取士看门第实际情况。避免了世家子取捷径,但却依旧无法彻底的改变局面。这天下,又有几个像于明远与简雍那样的幸运儿?这不是说朝廷不想法子,是真的教育水平差距问题。
甚至为了保证平民子弟入仕,本朝历代皇帝曾经做过多次努力。高宗朝一次科举为了刻意避嫌,一次将中举的进士之中,朝中二品官员子弟全部黜落。理宗朝时,曾经为了平民子弟科举成绩不佳一事,一口气接连撤换了三任主考官,七路解试主考官。
甚至还杀了主持浙江路科举的一个倒霉蛋,却依旧无果而终。倒不是那些主考官有意识的舞弊,而这就是真实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那些世家族学花费大笔钱财,聘请名师教出来学生,与那些只有一个秀才功名,甚至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人,教出来学生质量能一样吗?
而离了那些商人世家,这天下的商品就流动不起来。单靠那些恐怕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县城的小商小贩,又那里真正的将商品流通起来?指望他们将大批的丝绸、瓷器卖到南洋,那岂不是痴人说梦?他们即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财力。
兴起与东汉的门阀世家制度,虽说经历了五胡乱华,以及南北朝动**,早就便已经是灰飞烟灭。曾经占据了隋唐统治地位,逼得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不得不低头的关陇集团,也随着前唐亡国而最终毁灭。可随着每一个新的朝代诞生,都会产生一些新的世家。
无论是开国勋贵,还是新的官宦体系,都形成了一个个新的世家。南北朝时期的所谓寒门,可不是真指的是那些平民百姓。所谓的寒门,说的只不过是不属于士族的低等世家。而并不是说,他们也不是世家。那些连吃饭都成问题了的真正老百姓,又有几个会去考虑读书?
讨厌那些世家,倒不是说,黄琼仇富或是仇世家。至少在这个时代,国家还无法提供普遍义务教育制的情况之下,真正能读得起书的,大部分还是那些世家子弟。若是真正离开的世家,这个朝廷也是真玩不转的。
科举就犹如前世的高考一般,为那些真正的寒门子弟,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罢了,并不能真正的改变朝局。但若是真的将所有世家子弟,都驱逐出官场,恐怕这个朝廷至少要空了一半。所以这个道理,黄琼不是不明白。
而是他很讨厌朝政被世家子把持,因为一旦朝廷的利益,与他们出身的那些世家有冲突时。这些世家子弟出身的官员,首先会站在自己家族一边,而不会考虑太多朝廷的得失。而无论任何的变革,却往往更首先触动的便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
朝廷官员,又大半出于这些世家,就很难不引起大规模的抵触。这也是历朝历代,打破传统的改制以失败告终为多,或是说人亡政熄的主要原因。所谓的祖宗家法,大多数是这些人为了保证既得利益,而找出的借口罢了。
只不过想起范家,黄琼脑海之中却突然想起了范剑那位即美艳动人,却又眉眼之中英气加灵动十足,与自己身边诸女风情完全不同的嫂子。范剑的这位嫂子,与自己身边诸女相比,即有段锦与林含烟的眼光,又有吴紫玉的聪慧和看待问题上准确的着眼点。
在姿色与身材上,也并不输给自己身边任何一个女人。不仅正面丰盈程度不次于段锦,背后那个银盆一样的部位,更不是一般的迷人。走起路可谓是分外的吸引人,便是连自己身边诸女都比不上。
而且武功之高,也仅次于段锦。若是自己能收在身边,不仅会成为自己得力助手,还可以?想到这里,此时多少有些走神的黄琼,被自己脑海里面,突然冒出的如此龌蹉念头,给吓了一大跳。急忙摇了摇头,试图将脑海之中的那个人影给晃掉。
自己这边需要人家支持,怎么还惦记上人家的嫂子,范家的那位少夫人?那是自己能惦记,或是说是自己该惦记的吗?自己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荒唐,专门喜好上了别人老婆?若是被母亲知道,想必又要重重的责罚了。若是被范剑知道了,又该怎么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