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认为自己已经说的够多了,自己这番话以皇帝的精明,肯定是听明白了。其实黄琼更明白的是,自己这位性子坚毅、杀伐果断的皇帝老子,此时对于怎么处置二王,心中肯定已经有了一定的计较,只不过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罢了。

“你怎么停下来了?继续说下去,把你想说的话,今儿都说出来。”黄琼的这些话,倒是明显打动了皇帝。尤其是那句若是今后,那个皇子都如此之想,大齐将会国之不国的话,更让皇帝陷入了沉思。只不过对于黄琼说话留半截,皇帝多少有些部门。

“父皇难道忘记西晋的七国之乱了吗?二位兄长屡次不肯奉诏进京,而且私下募集私兵,此举实际已经与造反无恙。如果这样父皇都能赦免,那么其他的宗室该怎么想?甚至某些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甚至是独居一路的桂林郡王该如何之想?”

“别人自然不会体会到父皇,对大行皇后的深情厚谊。别人见到的,只是因为他们是父皇的儿子,所以父皇对他们才网开一面。这样,会不会给其他的皇子,乃至其他的宗室一个错觉,即便是真的造反了也不会受到重罚?”

“因为他们身上,同样流的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脉,都是太祖皇帝的嫡系子孙。还有桂林郡王府,人家更是开国第一功臣,府中还有太祖、太宗两位皇帝,赐予的即便是谋逆大罪,也会降罪一等的丹书铁劵。”

“父皇,无论历朝历代,只要有皇位在,便免不了夺嫡之争。若是今后您的后代,都有学有样的,夺不到储君之位便造反。反正赢了便做天下,一朝权在手、清风满天下。输了最多也就失去自由罢了,这种一本万利的事,又有多少人会尝试?”

“俗话说,重病还需猛药医。无论怎么说,无论他们的身份究竟为何,这个苗头必须刹住。绝对不能给诸位兄弟,还有后世子孙留下了做错了事情,只是身为皇家子孙,便可以不用受罚或是减轻处罚的想法。”

既然皇帝再三要求,黄琼也就没有什么犹豫。有些皇帝尚且藏着、掖着,一直都不肯明言的东西,黄琼干脆直接都给掀了开。尽管这些事情,早已经是到了半公开的地步。可皇帝之前,偏偏还要掩耳盗铃。

也知道自己这位皇帝老子,表面上看似很深沉,实则很要面子的性格。如果不是皇帝一再逼迫,黄琼自然不会明说。但今天既然已经掀开了,黄琼也就来了一个干脆。不过在看了看皇帝的面色之后,沉吟一下后道:“其实,父皇此事还没有真的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二位兄长虽说屡次三番拒绝奉诏,可毕竟眼下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没有公开的造反。关键是看他们自己,下一步究竟怎么去做。如果父皇此时派一重臣,前去向二位兄长晓以大义。让二位兄长能够悬崖勒马,遣散私兵并进京请罪,事情就还有缓和的余地。”

“毕竟不奉诏,私下募集私兵只不过是违律,还没有到真的谋反地步。而若是真的造反,便是谋逆大罪了。违律与谋逆,儿子想二位兄长还是能分得出来的。如果二位兄长,还是不听劝阻,执意继续造反,父皇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听完黄琼的这番话,皇帝有些烦躁的站起身来,来回踱步良久,才长叹一声幽幽的道:“你说的这些,朕又如何不知?但眼下大行皇后尸骨未寒,朕又如何下的去手?大行皇后弥留之际曾与朕说过,她所出这四子无一不是虎狼之性,早晚都要惹出大乱子来。”

“她在,此四子或许还有些忌讳,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动作。若是她真的不在了,这四个儿子恐怕会再无发约束。她盼望着朕看在与她夫妻一场的情面上,无论此四子犯了多大的罪过,都饶他们一命。”

“如今大行皇后才故去几日,你让朕如何能够?此二子不忠不孝,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可朕却是投鼠忌器。你说的也有道理,如果朕真的高举轻放,恐怕我大齐将会永无宁日。也罢,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希望此二子能够悬崖勒马,幡然悔悟。”

“否则,也别怪朕对大行皇后失言,不念父子情分。”说到这里,黄琼这位一向性情坚毅的皇帝老子,眼中竟然隐隐闪烁着泪光。见到老爷子如此的伤感,黄琼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在心中隐隐的叹息了一声。

只是看着很是有些伤感的皇帝,黄琼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道:“父皇,只是儿子有一事不是很明白。二哥、三哥想要造反,无非便是为了储君之位。可他们难道不知道,母丧期间造反,即便是侥幸成功了,也是天下民心尽失。”

“即便得到了位置,他们也是坐不住的。虽说争夺储君之位,历朝历代都有。可纵观历史,这种扯起造自己父兄反的,除了前唐那位太宗皇帝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到了皇位之上。反倒是,笑到最后的都是潜藏在暗中的那个人。”

“二哥与三哥,都算是饱读史书,像这种母丧期间造反,甚至比子反父还要自污名声。甚至可以说,无论他们造反成功与否,真正得了好处的都是那些冷眼旁观者。期间的利弊得失,以二哥与三哥的为人,他们又岂会想不到?”

“可为何他们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做这种大逆不道,甚至是吃力不讨好事情?二哥与三哥,都是您一手教出来的。您的这两个儿子,真的有这么愚蠢吗。还有那两道秘折之事,儿子总觉得不像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其中蹊跷之处颇多。”

“只是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二哥与三哥身上。只要他们能进京,这些蹊跷之处便迎刃而解。所以要想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父皇,这就要看您的决断了。儿子以为,此事以急不宜缓。如果此事有其他内幕的话,儿子担心两位哥哥的安全。”

“当然,如果此事是真的,二位哥哥铁了心的要造反,真的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那也是自作孽、不可活。无论您怎么处置二位,都与父皇您无关。儿子想,即便是大行皇后真的地下有知,也会理解您的。”

“况且,儿子听说二哥有三子,三哥有两子。父皇又是一向讲究父道体尊,抱孙不抱子的。虽说二位哥哥罪无可恕,但是您未尝不可?”说到这里,黄琼闭上了嘴。大家都是聪明人,说话点到为止足够了。自己若是在继续说下去,那就真的说多了。

黄琼最后一句话,虽然没有说明白。可他的话里面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老爷子,如果二王真的是自己铁了心要造反,你虽说不能赦免他们。但是可以保住他们的儿子,使得二王不至于绝祀。这也算是对大行皇后有了一个交待,也算是成全了你的父子之情。

实际上,黄琼知道景王与端王的叛乱,无论是他们自愿的,还是被某种不明因素胁迫的。但现在想要收手,几乎已经无任何可能。老爷子今儿能说出这番话来,也就意味着二王的叛乱,其实已经是箭在弦上了。甚至有可能,也就这两日的事情。

老爷子派人去进行最后的劝阻,反倒是很有可能让二王,或是某个现在还潜伏在水面下的幕后操纵者,认为皇帝心存顾虑,多少还顾念着父子之情,不会拿他们怎么样。这样一来,反倒是会更加坚定他们的决心。

至于二王,或是说那个在幕后操纵一切的家伙,此举会不会成功。至少黄琼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二王趁着母丧兴兵作乱,本身又是以子反父,这在儒家看来本身就是违逆人伦大义的。

在这个讲究忠孝节义,以孝治国的年代,很难有人会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响应。可以说还没有开打,二王在道义与民心上便已经输了。更何况,二王在藩地横征暴敛,已经是民心尽丧。

除了少数心腹,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甘心为他们效力。即便是花高价收买的一些亡命之徒,在朝廷经制大军面前,也不堪一击的。就算他们收买了二州府卫军,可那几千卫军在京城内外十余万大军面前,恐怕也远非对手。

至于更多被他们裹挟进来的青壮,又有几个肯为他们真心效力的。最关键的是,双方战斗力也不在一个档子上。京城驻军不算御林八军,单单就四大营就有马步军十二万。面对郑州方向的骁骑营,更是有三万精锐之师。

这三万精锐之师,可不是那些卫军可以相比的。都是按照定制,与边军轮换回来的百战精锐。要知道,大齐眼下与北辽,以及回纥、吐蕃诸部,虽说大的战事没有。可小规模的冲突,几乎是年年都有。

尤其是北部边军,每年秋季都要与南下打草谷的北辽骑兵大打出手。四大营这些将士虽不能说是百战余生,可大部分也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战斗力,又岂是二王手下的那些乌合之众,可以相提并论的。

以黄琼那点可怜的军事眼光来看,无论是民心、士气,还是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二王或是那个操纵这一切的幕后主使者,这次造反都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可以说,这还没有开打,他们便已经输定了。

只是黄琼有些不明白的是,自己能看透这一点,难道自己的那两位兄长,或是幕后主使者就看不出来?难道他们明知道,自己这场叛乱输定了,偏还要愚蠢的孤注一掷?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有一点黄琼却是相信,自己这二位哥哥绝对不是草包。

能与身为一国储君,至少有些相当一部铁杆党羽的太子,这么多年明争暗斗都没有落得下风,甚至还屡屡将太子挤兑的昏招迭出这样的人,又岂能是草包?可他们为何明知道失败,还非要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