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事只有一更,明天继续三更。

 ————————

 与西域的联系要比沈兵想像的快得多。

 在沈兵还在与云畋讨论着该如何在五原建设丝绸作坊及组织商队前往西域时,剺就不顾亲卫阻拦闯了进来跪地道:

 “大将军,剺请大将军救我族人!”

 沈兵不解的问:

 “你族人?你是说高车人?”

 “我等又如何能救你族人?”

 剺回答:

 “大将军,属下一族人称蒲类,地处白山之东……”

 “适才属下在奴隶中偶遇几名族人,才知我族数次为匈奴所败,此时正四处奔走无以为家。”

 原来剺在收容城内奴隶时被那几名族人认出,一问之下才知道了这些事。

 剺是急性子,一刻不停的就来求沈兵了。

 沈兵听着一时就愣了。

 想了想就问了声:

 “你部可是在西域?”

 剺一脸迷糊:

 “属下不知西域是何处,是以也不知我部是否在西域,不过的确是在西面。”

 沈兵又将地图摆在剺面前,道:

 “你可否指出你部所在位置?”

 剺在地图上看了好久,才不是很确定的自黄河往西……通往西域的路其实不只河西走廊一条。

 另一条路就是以九原一带被称为“草原丝路”的商道。

 只不过这条路要进入匈奴腹地从草原方向走,虽然路程短且易行,但匈奴与中原自古是敌人,于是通常由匈奴掌握……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就是通过这条丝路以“以物易物”的形势买卖。

 然后剺就指定了一点,说道:

 “大概便是此处了!”

 沈兵看到剺所指的位置不由晕了下,那其实就是西域范围……沈兵一直想联系上的西域人,没想到一直以来身边就有一个。

 这蒲类应该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国。

 只是中原此时还不知道西域,而身为西域一员的剺也不知道自己是西域……所有人都称他为高车人,于是直到现在才发现。

 沈兵当下就问:

 “你族还有多少人?”

 剺回答:

 “我离开时有几千户万余人,此时已不知还有多少。”

 说着又是悲从心来,凄声道:

 “垦请大将军派出救兵,属下等必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沈兵回答:

 “你可知此去西域路途遥远?”

 剺回答:

 “属下知道。”

 沈兵又问:

 “你可知若我派兵去西域有何难处?”

 剺想了想,就说道:

 “大将军是担心北地兵力不足?”

 沈兵摇了摇头:

 “北地战事已告一段落,往后五原、九原、云中三郡遥相呼应,匈奴只怕一时也不敢来犯。”

 剺又说:

 “大将军是担心……无法战胜匈奴?”

 沈兵又摇了摇头:

 “我等兵力虽不及匈奴半数,却未尝一败,如何又会怕了匈奴?”

 剺奇道:

 “那大将军担心的是……”

 沈兵反问了一声:

 “你族可有足够的食物?”

 剺叹了口气,回答:

 “我族遭匈奴数次劫掠,只怕已无法裹腹。”

 沈兵又问:

 “你部可会屯田种粮?”

 剺又摇了摇头:

 “我部长年以狩猎为生,不曾屯过田。”

 沈兵说道:

 “如此,若我等派出万余部队增援你族,又何以为生?”

 剺这才恍然大悟,苦恼的回答道:

 “大将军所言甚是。”

 “若贸然增援,非但无法救我族于水火之中,反倒害了秦军。”

 道理是明摆着的。

 这不是兵力也不是战斗力的问题,而是万余人的粮食、装备、衣物等问题。

 别看北地军在北地能丰衣足食吃穿不愁,那是因为沈兵在北地的经营。

 若是大军离开了北地远征西域就是另一回事了。

 剺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心下一急就把这些问题全都忽略了。

 接着剺又焦急的说道:

 “这却如何是好,我等总不能千里迢迢往西域运粮!”

 “那我族人岂非……”

 说着就长叹了一口气。

 运粮肯定是不行,此去西域多是山路,再加上路途遥远一路又要担心流匪……就会出现运一袋粮却要在路上消耗两袋粮的情况。

 不过也并非全无办法。

 沈兵宽慰道:

 “校尉不必过于担心。”

 “据闻你族此时已居无定所,何不将其迁至北地与我一同对抗匈奴?”

 剺闻言不由瞪大了眼睛:

 “大将军之意,北地肯收容我族?”

 沈兵回答:

 “当然!”

 “不仅愿收容你族,其它为匈奴所迫无处可去者,乃至愿来北地者尽可来此。”

 沈兵乘这机会又做了一波广告:

 “校尉也知北地情况。”

 “由西域迁到此地的百姓,愿放牧的有草原,愿加入士伍的便入士伍,或也可与我等一起屯田、务工。”

 “校尉以为如何?”

 剺愣住了。

 他这倒不是因为北地不好,相反他是觉得北地像是片世外桃源。

 因为这才短短的数月时间,北地数十万人便不愁吃穿。

 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与匈奴的战争极为频繁。

 但重点是此时秦军已击败了匈奴而且可预见的是越来越强大。

 所以北地可以说是一片难得的乐土,若有机会到此哪还有不愿之理?

 沈兵又补充了一句:

 “往后我等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时,必定会往西域发展。”

 “到时,你等回乡复国也未尝不可。”

 于是还有什么好想的,剺感动得重重叩了几个响头:

 “谢大将军大恩。”

 沈兵赶忙将剺扶了起来。

 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大恩,而是互惠互利。

 而且沈兵都规划好了。

 西域百姓也并非全部都是游牧,他们也有许多种植作物,只不过屯田及灌溉技术落后产量不高。

 因此汉朝收复西域进驻兵力后就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粮草不足要从中原运送,于是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西域屯田,将中原先进的屯田及灌溉技术带给当地百姓。

 当地百姓富足了,部队就能在当地征得更多的军粮,同时军队也参与屯田再收成一部份……于是就有足够的军粮能自给自足。

 此时沈兵从西域招兵买马,不仅是利用其补充骑军,更是在为将来进驻西域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