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当下就以北地大将军的身份给嬴政写了一封信。

 信的开头首先称颂嬴政一番,马屁总是要拍的。

 正文的一开始就是:

 “属下心知胡人或有动摇大秦之势,然属下以为我等切不可操之过及。”

 “在此后套未收复之时便北击匈奴,恐将无功而返。”

 “属下以为,我等何不先收复后套再思北进?”

 “后套一下,西套及河西之地便为我军所围困,匈奴无处可循也!”

 沈兵这是说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若后套在秦军之手,那么西套及河西走廊的匈奴的后路就被断了,这两地就不攻自破。

 但这绝不是亮点。

 沈兵将亮点隐藏得很深,若不是有心人根本看不出来。

 嬴政自然是有心人。

 他一看到“属下心知胡人或有动摇大秦之势”就忍不住拍案叫好。

 原来卢生所说的那句话,也就是“亡秦者胡也”。

 嬴政是严密封锁没让它传出去。

 开玩笑,胡人居然能亡我大秦?

 而且还是仙人所言……这话岂能传出去?

 传出去之后,是不是说大秦军民都投降胡人算了?

 所以这话便是在咸阳也只有赵高和卢生两人知道,当然其实李斯也知道。

 在此之外,嬴政便是连扶苏也没说。

 而沈兵在信中偏偏又用“胡人”而不是用“匈奴”,这又暗合了卢生所言。

 于是嬴政更加确信了之前的想法,也就是这沈兵定是与仙人有关。

 还有另一点嬴政却看不懂。

 他看来看去,也不知道沈兵最后说的那句是什么意思,他皱眉自言自语道:

 “后套一下,西套及河西匈奴为何便无处可循?”

 “奇怪!”

 这也是沈兵埋下的一个伏笔。

 以沈兵的知识,是知道河西走廊的另一边就是西域,是月氏的领地,同样也是匈奴的敌人。

 嬴政却不知道这个,他甚至不知道河西之外还有其它国家,以为中原之外都是蛮荒之地都是野人就对了。

 于是当然不知道匈奴还有敌人也就想不通为什么匈奴会无处可循。

 但思考了一会儿,嬴政只道这是“天机不可泄漏”,于是就不再去妄自揣测仙人的想法。

 至于沈兵的请求,那是想都不用想,当然是准了。

 其实这其中也是战略略微转移的原因,若沈兵这下要求的是完全不打……嬴政只怕又丢不起这个人了。

 现在依旧打匈奴,只不过换个方向打,没有往北而是往西,这就更容易接受。

 不过这还是让扶苏吃惊不已,他连问:

 “将军竟说服了父皇改取后套?”

 “这……将军是如何做到的?”

 沈兵只是笑了笑,答道:

 “属下也只是试试罢了,不想皇上当真答应了。”

 这战略方向一改,实施起来就容易多了。

 魏呴和王贲那边也就轻松了下来。

 首先是有了确定的战略目标。

 北击匈奴是没有确定目标,汉武帝时期那什么卫青、霍去病每次出征都是满世界找匈奴主力,飞将军李广甚至数次因迷路而一无所获。

 收复后套就不一样,后套就在那不会跑,就算地形不熟也只需沿着黄河往西走就成。

 其次就是可以以九原为补给基地。

 后套还个小城叫五原。

 相传这五原地名是四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

 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采取疏导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势减退后,在高埠处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于是就有了五原。

 五原不成郡。

 它其实是九原郡的一部份,也是原赵国所置九原郡势力的最西部。(注:五原郡是在汉朝设置的)

 由于沈兵初时放弃了整个九原郡,于是五原自然也被放弃。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里有个五原城,“九原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之故城也”。

 只要有城就意味着秦军有确切的目标。

 这个目标很重要,因为秦军总是习惯于“攻城掠地”,也就是只有攻下一座城并以之为据地再掠其周边的地。

 否则,秦军就只能在后套中心从无到有建一座城了。

 于是进攻方略很快就定了下来:

 依旧以神武军及大梁军为主力夺取九原,而杨端和率领的十万秦军则负责云中、九原直到五原的补给安全。

 这方略看起来有些讽刺,前方作战部队只有两万人,而后方保护补给线却要十万人。

 但这在对匈奴作战时却很正常,这也是步兵对阵骑兵的一大缺陷之一:“机动不足只能以兵力凑”。

 在等待杨端和大军赶来的期间,北地军就抓紧时间训练。

 神武军当然是加强力量,随着力量训练的深入,能挽强弓的已增至千人。

 沈兵将他们编在一队由剺率领。

 这是必须的,事实上往后每百人能挽强弓都要编为一队。

 否则,若一队中有些能挽两百五十斤的强弓有些只挽两百斤,那么就无从指挥也无法齐射。

 大梁军那,狼筅已逐渐退出了战场。

 这一方面是因为北地这里几乎找不到竹子,另一方面则是狼筅主要是对付密集的步兵冲锋,在与匈奴骑军作战时很难发挥作用……

 匈奴骑军基本不会直接冲阵,大多是隔远了射箭。

 狼筅虽说可以挡一部份箭矢也可以遮挡敌人视线,但挡箭矢效果肯定比不是盾牌,遮挡敌人视线对骑射而言又没有太大的必要。

 于是沈兵一声令下,狼筅就暂时在城中,原本的狼筅手尽数改为长枪兵。

 训练科目还是像之前一样,行军加力量训练。

 如果说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增加了“投弹”科目。

 至于是投什么弹就不用说了,自然是“霹雳火球”。

 投掷距离当然是越远越好,在这前提下还要了解爆炸范围及安全问题,否则贸贸然投出后会炸伤自己人,投出后还要及时卧倒以避免自伤……

 所有这一切都要学习。

 从没有使用过热兵器的步卒们学习起来还真有些困难。

 沈兵就让他们用模型一遍遍的练,真到形成条件反射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