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应来的目的自然是想观摩水力织布机然后再以农家以往的方式将这技术扩散到各地。

 应该说许应这方法比扶苏要高明些。

 扶苏是想生产出布匹然后廉价卖给百姓,而许应则一直以来都是想让百姓掌握方法。

 如果说扶苏是“授人以鱼”的话,那么许应就是“授人以渔”。

 不过这一回沈兵却要让许应失望了。

 看着正目不转睛的盯着水力织布机“啧啧”称奇的许应,沈兵就说道:

 “沈兵知道先生此来是想将水力织布之法传遍四方,但今趟只怕要让先生失望了。”

 许应问了声:

 “为何?”

 沈兵回答:

 “不知先生来此,一路上可有见到云中及九原的状况?”

 许应微微点头,回道:

 “将军说的可是到处都是荒地?”

 沈兵叹了口气:

 “正是。”

 “先生有所不知,云中、九原两郡已有百姓二十五万之数。”

 “然北地之前却为赵王嘉所弃沦为蛮荒。”

 “今年沈兵带兵进驻时又恰好错过农期,于是……”

 许应连连点头,二十余万人完全没粮,且北地粮食还是一年一熟,也就是至少要等两年才能有粮食,这生存就是个大问题。

 沈兵接着解释道:

 “是以沈兵只能以水力织布为商,再到各地以布换粮养活北地军民。”

 “若先生将此水力织机推广到各地……”

 许应“哦”了一声就明白了,然后拱手对沈兵说道:

 “将军所言甚是,老朽差点就要铸成大错。”

 “若将水力织机推广至各方,自是会影响北地布匹出售。”

 “若北地无法以布换到足够的粮食,来年便有许多百姓无法裹腹甚至饿死……”

 沈兵拱手回答:

 “正如先生所言。”

 “此事关乎北地生死,是以恕沈兵……”

 许应“诶”了一声打断沈兵道:

 “应该的,应该的。”

 “是老朽一时糊涂,何况此物原就是将军所制,不容他人复制也是情理之中。”

 实际上这只是沈兵的套路罢了。

 以沈兵掌握的技术以及水力织布机还有巨大的改良空间,又怎会担心许应复制、粘贴?

 至于粮食问题,那不是还是嬴政的支持吗?

 嬴政当然不可能糊涂到只往北地迁人却不给粮啊,那不是相当于把人送到这里饿死吗?

 不过当然,这些却是不能跟许应说的。

 接着沈兵再叹了口气开始诉苦:

 “可即便如此,北地也只是堪堪温饱。”

 “且沈兵初来北地对气候、水土等都不熟悉,若是明年屯田有什么差错……”

 说着就又是摇头又是叹气的,总之就是一言难尽。

 许应听着却觉得甚是有理,他点头道:

 “若是粮食不足,过冬便已十分困难。”

 “明年屯田之后若再收成不足……便是雪上加霜。”

 沈兵赶忙接嘴道:

 “先生所言甚是。”

 “此水力织布机织出的布匹也难保年年都能卖得好价钱。”

 “是以沈兵治理北地深有如履薄冰之感。”

 “同时沈兵还要应付匈奴无法专事农事……”

 “其间若是出了什么差错,沈兵个人荣辱事小,百姓若是大批饿死……沈兵就无颜以对了!”

 沈兵这么一通忽悠下来,许应哪里还有半点迟疑,当下就自告奋勇的说道:

 “若将军不嫌弃,老朽自告奋勇为北地打理农事,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沈兵心下大喜,但表面上却要装作为难:

 “可先生乃治粟内史,要兼顾天下农事……”

 许应无所谓的回答道:

 “北地亦是天下之一,北地难处最甚,老朽在此打理也无不可。”

 “不过……”

 说着许应就瞄了水力织布机一眼,然后接着说道:

 “若有朝一日北地解了粮食之危,将军可要允了老朽将水力织布机扩广天下!”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一言为定!”

 同时心下暗呼得计。

 先不说解决粮食之危至少要两年后,就算两年后许应复制完水力织布机后离开……沈兵也有办法把他叫回来。

 随便升级一下水力织布机不就得了?

 然后到时再来一个交换,接着再来一个交换……你许应就卖给北地了吧!

 许应当然没想到沈兵还有这打算。

 他心里想的却是:

 帮北地解决百姓粮食之忧本就是农家该做的,就算沈兵不提要求不叫苦,本着农家的教义也该在此经营。

 而沈兵这傻冒还愿意以水力织布机为交换……何乐而不为?

 于是许应没有迟疑,当下就让张格去召来空闲的农家子弟从各方赶来北地经营。

 甚至许应还做了个实地考察,认为在明年屯田之前应先做好灌溉及施肥准备。

 这些许应是专业,沈兵就放心的交给他了。

 另一方面,沈兵还交待浍:

 “选一批机灵的、识字的,这两年跟着农家学习!”

 “若是学会了,到时重重有赏!”

 浍应了声就去安排了。

 这算是了了沈兵一桩心事。

 但两郡的各种事务还是多得让沈兵头大,一天到时都忙这忙那的……沈兵决定要像对付农业一样把各个问题分出去。

 否则什么都得自己决定,他就算三头六臂也解决不过来。

 工业方面或许只能沈兵自己来。

 苍会的也只是木工技术,完全没有工业化的概念,更不知道该怎么发展或往什么方向发展。

 军事也同样如此……

 工业化之后带动的将是工业时期的军队,即便是像王贲这样的军事天才只怕也无法理解。

 只这两样就够沈兵喝一壶了。

 若还要考虑修路、建设、商业甚至发展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问题,只怕沈兵不久就要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这时沈兵想到一个人:云畋。

 那个在大梁的良商。

 这家伙不是白圭的门徒么?

 不是说用治国之术来经商的吗?

 那是不是说他也会治理北地?

 再不济,身为商人的他完成经商这一块总没问题吧!

 于是沈兵没有多想,当下就对仞下令道:

 “修书一封,送往大梁云畋。”

 “就说有生意要与他洽谈,让他来北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