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句话:“没有灵魂的军队无法战胜敌人”,这话说的就是军魂。

 如果只是从物质或爵位上打造一支军队,那么有一天,若敌人能给出更多的物质更高的爵位,是不是就能收买军队?

 但如果这支军队因为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而有了某种精神上的向往,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收买了。

 这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得民心就是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支持又会影响到军队。

 黑甲军在他们还是魏兵时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魏王假不得人心。

 相比之下秦军以法家治国且实行的郡县制给了百姓相当程度的人身自由,再加上秦军这段时间在大梁的治理,使得民心很快就转向秦国。

 这反过来影响黑甲军,使他们打了胜仗后就会有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很明显就会影响其战力。

 正想着,船就在黑甲营靠岸了。

 沈兵才刚脚踏实地,就见一名信使上前说道:

 “校尉,将军有请。”

 沈兵只道杨端和找自己是想更详细的知道些战况,但这一回却是猜错了。

 一见沈兵进帐,杨端和便高兴的说道:

 “校尉!”

 “大王封我为上将军,令我整兵二十万备战待命。”

 沈兵开始还没什么感觉。

 上将军就上将军吧,这杨端和也算是有出头之日了。

 然而转念一想……整兵二十万?

 这听着怎么有些耳熟?

 沈兵问:

 “上将军,大王莫非命你攻楚?”

 杨端和有些得意的点了点头:

 “此时不是攻楚还能攻谁?”

 沈兵不由愣住了。

 特么的这历史又被自己改了?

 原本应该由李信带二十万大军去攻楚,现在变成杨端和了?

 那李信可是大败而归,这杨端和是否也是同样的下场?

 如果是,那是否意味着此战自己小命就要不保……

 “校尉,校尉?”

 杨端和的叫声将沈兵拉了回来,沈兵赶忙应了声。

 杨端和问:

 “不知校尉可有攻楚之法?”

 沈兵是那个以三千水军大败一万楚军的人,所以当然要先听下沈兵的意见。

 但沈兵这时却迟疑了。

 他努力回忆史上这一仗李信是怎么输的。

 史书上对这一仗的记载很简单,初时李信的进攻很顺利,连下十几城。

 但孰不知却是中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

 李信大军深入楚军境内便受补给线过长的困扰,军力为了保证补给线而分兵驻守,结果主力被项燕包围……

 补给线?

 想到这里沈兵就说道:

 “上将军,二十万大军可远不足以攻楚啊!”

 杨端和奇道:

 “校尉何出此言?”

 “那楚军有四十万,之前被你水淹十余万还有三十万。”

 “以二十万对三十万,何来‘远不足以攻楚’?”

 也难怪杨端和会感到奇怪。

 秦军的素质一向高于它国,便是对阵战力强悍的赵军也往往能以一敌二……李牧的北地兵除外。

 那么按常理说,二十万秦军对三十万楚军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沈兵回答:

 “上将军有所不知,这楚国地形多山且道路难行,尤其春、夏季多雨水,无论行军和运粮都极为困难。”

 其实行军还是其次,主要是运粮。

 楚国地势与北方的一马平川不同。

 一马平川往往就意味着无险可守。

 而楚国的山地丘陵那个个都是险地,且道路又大多是依山修建,其蜿蜒曲折不说还会受山地所制……楚军很容易利用这些山地对道路实施封锁。

 秦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一路占领补给线旁的山地及丘陵。

 若补给线短还好,补给线一长,就处处是漏洞且需要很多兵力。

 听了沈兵的解释,杨端和就皱起了眉头:

 “这可如何是好?”

 “若楚地真若校尉所言……二十万军力确是不足以攻楚。”

 这并不是战斗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兵力会被分散的问题。

 所以史上的王翦说要举全国之兵攻楚也不是示弱,而是真实情况攻楚就需要更多的兵力。

 沈兵一时也没辙。

 都说“兵贵多而不贵精”,但这话也要看情况,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更需要“多”而不是“精”。

 沈兵突然想到……这王翦又是如何灭楚的呢?

 复制他的战术不就行了?

 然而这也只是一念之间,接着很快就失望了。

 因为王翦是用六十万大军灭楚,这可比杨端和的兵多了三倍。

 另外,王翦又是将六十万大军压在楚国边境玩。

 那还真是玩,而且还是让六十万大军好吃好喝的玩,一玩就数月之久。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和消耗战。

 当时的秦国虽然也是举全国之兵才凑齐了六十万大军。

 但它已先后灭了韩、赵、魏三国,不仅抢了大批的良田还有大量的百姓及战俘。

 这些百姓和战俘虽说暂时不能武装起来上战场,但种田做苦役还是可以的。

 于是秦国国内不缺人屯田。

 但楚国就不一样了……

 王翦那六十万大军往楚国边境一驻扎,项燕立时就吓得集全国之兵且紧急征发成年百姓入伍应战。

 但在前线左等右等也不见王翦进攻,后方楚地又有大片田地荒着需要劳力屯田……

 这么耗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秦军耗得起而楚军却耗不起。

 耗下去的结果,等明年收成时楚军只怕不需要秦军来攻就会饿死一大片了。

 于是项燕只能先行撤军,只道屯完田了再回来与秦军对阵。

 认想王翦就在这时发动攻势……接着是什么情况就不用说了,楚军大败,秦军一路打下寿春成功灭楚。

 沈兵虽然知道王翦的战术却无从效仿。

 一来是因为杨端和兵力只有二十万不足以威摄项燕使其动员举国之兵。

 二来则是因为杨端和不比王翦……

 王翦可以把兵放在边境跟项燕耗时间,嬴政甚至不敢催促。

 若是杨端和领兵那就不一样了,只怕没几天,嬴政的命令就来了:

 “为何停滞不前?”

 “上将军难道怕了楚军不成?!”

 所以,沈兵只能想另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