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等不了明年开春。

 不是说秦军无法围城到明年,而是这其中有太多的变数。

 围城其间楚军会来援吗?

 魏王假是否改了主意出城作战呢?

 若是楚魏联合,那秦军只怕还真对付不了。

 所以夜长梦多应该要速战速决。

 但眼前这情况又能有什么办法?

 第一段、第二段还好说,秦军组织起数万人清淤,三、五天也就可以完成了。

 但大梁城下的第三段……别说是三、五天了,三、五十天能否清完都是问题。

 一直没说话的沈兵提了个建议:

 “能否前两段清淤而第三段建堤坝?”

 这其实很好理解。

 若有淤泥堵塞河道会使河水往旁边漫溢,那就用堤坝在两旁堵住。

 事实上不需要堵“两旁”,因为另一侧就是大梁城,也就是只需堵上远离大梁城的一侧就行了。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郑国又哪会想不到。

 郑国回答:

 “建堤坝或是可行。”

 “可是堤坝依旧要在大梁城下建,且耗时更长,如此岂非得不偿失?”

 这说的是。

 要知道这时代弓弩的射程有百余步,投石机的射程甚至能到两百步。

 建堤坝的确不需要直接到大梁城下,但也相去不远。

 若是将这堤坝建得远了比如百步之外,又担心水量不足无法对大梁城构成威胁……

 所以来去还是得在魏军弓弩打击下干活,这比掘河泥清淤也好不到哪去。

 沈兵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好奇的问了声:

 “为何建堤坝会耗时更长?”

 杨端和与郑国不约而同的朝沈兵投来怪异的目光。

 建堤坝耗时更长那不是众所周知的吗?

 却原来这时代建堤坝常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用石头沿河岸砌。

 另一种就是用木材及夯土填,然后再舂实。

 否则如果土质过于疏松的话,河水一冲就垮了。

 而这两种建坝法都不是省油的活。

 砌石头?这涉及到搬运石材和砌实的问题。

 木材夯土?原木及夯土的舂实都需要时间。

 如果在其它地方干这事就还好,但在魏兵弓弩的射程之下干……无疑就是不要命了。

 所以就像郑国说的那样,这么做比清淤掘泥更难更麻烦。

 沈兵疑惑的问了声:

 “我等何不用沙袋填出一个临时堤坝?”

 “反正这堤坝也不需用久,只需水攻大梁淹它几天便可!”

 郑同不由奇道:

 “沙袋?何为沙袋?”

 沈兵暗道原来这时代没有沙袋,于是解释道:

 “其实便是麻袋。”

 “往里头装满沙土便称沙袋!”

 杨端和听了是一脸懵。

 郑国则“哦”了一声,瞪大眼睛说道:

 “便是‘草裹泥’?”

 “啬夫是说……用麻袋制‘草裹泥’?”

 “好办法!”

 原来古代并非没有沙袋,而是这时期所有一切都是人工,即便那麻绳也是一根根绞起来,麻袋是手工编织。

 它通常是用于装谷物,比如运输军粮就需要许多麻袋。

 其制作难、产量小,于是当然不会用其装沙填土然后往河边一丢……成为临时堤坝中微不足道的小小的一块。

 古人阻水常用的方法就是郑国所说的“草裹泥”。

 它是用芦荻、茅草或是麦梗将粘土裹成长圆柱形,再用麻绳绑牢制成沙袋。

 这种沙袋的优点是不需要用到麻袋所以十分廉价,缺点是阻水效果不好且受季节、地域影响。

 比如它很难在里头装上石头或沙子而不漏,依旧很容易被水冲垮。

 再比如冬季芦荻、茅草比较少,麦梗也大多在屯田时烧了,这时想要找到大批的原料制作却是不易,而且它制作起来同样需要大量人力耗时长。

 所以郑国并非没想到这办法,而是这方法用不上也无法用。

 此时一听沈兵说麻袋,就不由缓缓点头。

 杨端和好奇的问:

 “听啬夫的意思,这沙袋可用于建临时堤坝?”

 “而且能短时速成?”

 为了更好解释,沈兵干脆命人去取了几十个麻袋演示了一回。

 沈兵一边指挥工匠们干活一边说:

 “我等可以先将麻袋装满沙土。”

 “装什么沙土可视情况而定。”

 “比如靠近河水的外沿就可用不易散于水的沙及碎石。”

 “内沿则用更稳固的夯土。”

 “装满后扎紧袋口,在需要建堤处交错叠在一起堤坝便成了!”

 说着就见工匠们将几十个沙袋堆叠一起一字排开,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个堤坝。

 完了后沈兵又加了句:

 “其间若是再打上木桩及麻绳捆绑,则会更结实!”

 杨端和将目光望向郑国,似乎是问郑国此法是否可行。

 郑国很肯定的点头回答道:

 “此法可行,此法可行。”

 “这沙袋与‘草裹泥’神似,却不知比‘草裹泥’要好上多少倍!”

 “麻袋可将沙石牢牢聚拢在一起不致松散,阻水效果虽不如堤坝却也不弱。”

 “除非是麻袋因长期被水浸泡腐烂开裂,否则这坝……”

 想了想,郑国又说:

 “我等何不试试?”

 杨端和问:

 “怎么个试法?”

 其实还真可以试。

 郑国找了个水流不急的沟渠,像这样的沟渠在魏国是到处都是。

 之所以要求“水流不急”,是因为将其阻水断流时水流会越来越急,大概就可以到水淹大梁的程度。

 接着就像沈兵所说的那样来一通操作:

 先在渠内打桩,再往木桩间填沙袋……随着一个个沙袋往里填,没过多久沟渠水流就被阻断了。

 接着再往木桩后继续填些沙袋加固,一个堤坝赦然立在众人面前。

 郑国望着沈兵感叹道:

 “啬夫此法用于阻水甚好。”

 “其快速有效,虽要消耗许多麻袋,但紧急时刻未尝不可。”

 这话说的是。

 麻袋再重要也不会比灭魏重要吧?再贵也不会比大梁城贵吧?

 而且军情紧急时间就是一切。

 平时不能用麻袋不代表关键时刻还不能用。

 尤其是其它方法都行不通已无路可走的情况下。

 于是杨端和就不再迟疑了,当下命令道:

 “马上从邯郸调来麻袋!”

 “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