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被绑在刑柱上已是皮开肉绽,不用想也知道是受了不少苦。

 沈兵带来了一壶酒,一进来就给荆轲倒上了一杯递到他嘴边。

 荆轲也是好酒之人,一闻酒味当即咬着杯沿然后便一饮而尽。

 沈兵心下有些不忍,说道:

 “使节见谅。”

 “我不为你松绑并非担心你害我性命,而是担心你自尽。”

 “到时我可担当不起!”

 这时荆轲才认出了沈兵,立时便瞪大了眼激动的说道:

 “是你?你总算来了!”

 沈兵不等荆轲开口就说道:

 “其实你我都知道,使节不可能招供。”

 “所以使节又何必多问?”

 荆轲哑口无言。

 这也是聪明人之间无话可说的原因。

 杨端和还抱着希望让沈兵来交谈一番就能让荆轲招了,但沈兵却知道这不可能。

 所以,沈兵为何又要解荆轲心中之惑?

 沈兵说:

 “我想使节也该明白。”

 “其实招与不招,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荆轲微微点了点头,然后还是不甘心的瞪着沈兵,问:

 “我只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图中藏着短刃?”

 “莫要欺我,你在进门之前便知内情!”

 沈兵知道荆轲说的是什么意思。

 那是一种感觉,虽然没有证据但却能感觉到。

 比如沈兵的目光第一时间就锁定包袱。

 又比如沈兵一而再再而三的针对包袱和地图,目标明确到令人发指。

 荆轲是说什么也不相信沈兵是猜出来的。

 沈兵当然不会告诉他真相。

 就算告诉荆轲真相只怕他也不会信:

 我是未来人,听过你的故事,所以早就知道你把短刃藏在图里了。

 这么一说不被荆轲当作疯子就是被认为是胡扯骗他。

 所以沈兵不答反问:

 “这很重要吗?”

 “难不成,使节直到现在还是执迷不悟以为你的选择是对的?”

 荆轲只是“哼”了一声没回答。

 他当然不回答。

 因为一回答就相当于招供了。

 不过沈兵可没有骗供的意思,他不以为意接着说道:

 “我想,那太子丹必是告诉你,若杀了秦王便能使燕国幸免于难百姓免遭荼炭吧?”

 “事实果真如此么?”

 “使节可曾想过,若你成功害了秦王,燕国将面临什么?”

 被沈兵这么一说,荆轲眼里就露出些震惊,他之前的确没考虑过这些。

 沈兵继续说道:

 “六国合纵?”

 “当年庄襄王驾薨秦国可曾乱过?六国可曾因此打败秦国过?”

 “如今六国已去其二。”

 “且楚国在南燕国在北,中间隔着只思自保的魏齐,又如何能合纵攻秦?”

 沈兵说的是事实。

 虽然秦军身处三郡的确危险,四国如果同心协力也有希望打败秦国。毕竟还有一个综合实力十分强悍的楚国在那。

 问题就在于四国未必能齐心抗秦。

 其它的不说,当年燕国自己还乘赵之危数次兴兵攻赵呢,此时又如何能号令四国组织起合纵?

 如果是楚国干了这事然后站出来组织还差不多。

 燕国……还是算了吧,没人会把它放在眼里,也不相信它能成功,当然也没人跟它一起干。

 于是,最终的结果更可能是燕国独自面对秦国复仇的怒火。

 荆轲还是没说话,但沈兵却知道他听进去了。

 因为他眼中的坚定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怀疑、困惑,和痛苦。

 沈兵继续说道:

 “所以,使节更应该关心的是这个。”

 “而不是我如何确定地图内藏有短刃!”

 说到这沈兵就不想再浪费时间了,他朝荆轲拱了拱手说声告辞转身就走。

 还没走几步,就听荆轲在后面问了声:

 “你是何人?”

 这一点沈兵还是可以满足他,沈兵头也没回的回答道:

 “在下砲师沈兵!”

 荆轲在后头喃喃低语:

 “沈兵,原来他就是沈兵!”

 ……

 沈兵有些奇怪,便连荆轲也知道他的名字了?

 传播得这么迅速?!

 沈兵没想到的是,他发明了水车、翻车虽说百姓还没能熟知,但像荆轲这样时刻关注秦国准备行刺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他。

 回到砲师后沈兵心情有些沉重。

 这荆轲确是个在生死面前毫无畏惧的好汉。

 自己刚才那么做似乎有些残忍,直接摧毁了他的信念让他对自己所做的产生怀疑……

 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带着谎言英勇就义还是知道真相报撼而亡?

 沈兵不知道也无法决定。

 沈兵只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置身于需要做这种选择的境地。

 这天之后,事情便有如石沉大海,所有人都当没发生这事。

 王翦这时心下稍定。

 他原以为嬴政会第一时间暴怒并马上下令发兵燕国。

 要知道这可不是好时机,便是发兵也要先取魏国。

 否则秦军的战线并有如长蛇阵般平摊在魏国面前处处是破绽。

 到时只要魏国北上一击,秦军便会全线溃败……

 不想嬴政什么反应都没有。

 这可不像王翦熟悉的那个大王。

 但嬴政从来都难以捉摸,或许此时的他已更成熟稳重了呢?

 想到这,王翦心下也就释然了。

 然而再过了几日王翦复又紧张了起来。

 因为王翦听说嬴政已派出使者去魏国打点,又派出使者以赵国旱情为由去齐国购粮。

 这……难道说是先稳住魏国再购买要开战的军粮?

 齐国那购粮应不是问题。

 齐国一直与秦国交好……其实是秦国收买了大批的齐国大臣成天在齐王建那说秦国的好话。

 再加上齐国多年没有战事所以国库充盈。

 此时秦国灭赵又与齐交界,威逼利诱一番这买卖齐国是不想做也得做。

 只是这魏国能说得动吗?

 就算是说动了,也难保魏国不会在关键时刻变卦。

 就在王翦在明思乱想时,突然从咸阳传来了消息:

 “大将军,大事不好!”

 “燕国使节行刺,大王身负重伤。”

 王翦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特么的是怎么回事?

 燕国使节不是被抓住了吗?

 明明还在大牢里关着,怎么又跑到咸阳行刺去了?

 而且大王还负了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