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扇子?尚书?

初九,各部衙门正式开始上班,崇德十七年的第一次早朝也在明德殿上举行。

早朝上,户部报告了今年的预算,呈请皇上批准。其中就提到了修那两条路的事,一条是从京城往安西,一条是从杭州到长安。因为天山以南局势不稳,暂时就决定将第一条路的终点设在敦煌。

因为这项预算在年前的时候,内阁就根据皇上的意思叫户部去计划了,所以,到了今天讨论时,除了有个别人反对以外,多数大臣都支持这项决议。在开拓对外交流这项国策上,崇德皇帝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接下来又说了东南战局,仍然有大臣认为皇上应该罢了唐继海总督一职,并将他治罪。皇上却说“剿倭一事,干系重大,唐继海以往讨贼不利,朕也叫他立了军令状,若是两年之内不能彻底清除倭患,必定严加治罪!”大臣们也就不说什么了,皇上又说“为了能早日结束战事,户部、兵部多多协调,不管是粮饷还是兵器,都要全力支持前线!”户部侍郎和兵部尚书出列领旨。

皇上忽然又想起什么,就说:“开年了,有些职缺吏部还没有报上名单,容爱卿,你和内阁好好商量一下,提出合适的人选早日呈上来。”容旭然出列领旨。

之后,又讨论了一些事,就退了朝,此处不表。

下朝后,吏部把几个还没有安排的职位报到了内阁,皇上在紫宸殿和内阁议事时就看了这名单。

“这户部尚书一职,你们可有人选?”皇上问道。

“启奏皇上,臣以为现任户部侍郎程昭续可以继任尚书一职。”杨士奇道,“程昭续担任户部侍郎多年,忠心国事、做事谨慎,臣推荐程昭续!”

皇上手里转着扇子,思考着,又问:“除了程昭续,你们还有人选吗?”他的视线根本就没往下面坐着的臣子身上看,只是专注地玩着手里的东西。

“皇上,臣推荐张自明!”说话的是谢玄崇。

“哦,张自明啊!”皇上拿起一把扇子,仔细端详着扇面上题的诗,淡淡地说,“杨爱卿觉得应该是程昭续,谢爱卿又推荐了张自明,你们还有什么意见?”

众臣沉默着,就听皇上说:“年前程昭续曾上过一个折子,说是朝廷应该给商人适当减税,鼓励他们对外行商。朕看他写的很好!”他嘴上说着,手里却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手上的扇子一把把换来换去,突然对刘全道,“最近的好扇子怎么越来越少了?你有没有认真交待下去?”众臣刚在听他说户部尚书的事,他竟突然转换话题到了内务府采办事务上去,刘全也是一愣,和内阁大臣们『露』出一样的神情。

“这些扇子,挑来挑去都没几把是好玩的,要么就是做工不让朕满意,要么就是画儿不够好,最要命的就是这扇面上的字儿,这都是些什么人写的?一点章法都没有的?”皇上还是不停地抱怨着扇子的事。

“是,奴才失职了,奴才这就下去再安排,让他们弄些精品送进来!”刘全行礼道。

“那还行!”皇上说道,“只不过呢,凡事没有个十全十美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做扇子的时候,过于注重工艺精巧了,就会不自觉地疏忽了对扇面苛求;若是一味专注着扇面,骨架上就没那么大精力去关心了。”

众臣又盯着他。

“刘全,你可记下了?就照朕的意思安排下去吧!”皇上道,刘全领了旨,可是他边往外走心里边嘀咕:到底是什么意思?尚书和扇子有什么关系?

众臣还没醒过味儿,就听皇上说:“程昭续的建议,虽不是那么完美,他的根本思想却是对的,他是真的用心在做事。朕看呢,这户部尚书一职,不如就让他来做吧!”

“皇上,”谢玄崇起身,跪在皇上面前,“臣以为程昭续的建议不可取!此人不可任尚书一职!”

皇上放下扇子,盯着他,道:“哦,这是为何?”

“启奏圣上,我国以农为本,商人只不过是货币相易,何故要减税?程昭续给皇上提这种悖逆之言,怎可担任户部尚书一职?臣恳请皇上收回圣命!”谢玄崇跪下叩头道。

“谢师傅,起来吧!”皇上道,又道,“朕刚才不是说了吗?人就跟这扇子是一样的,没有哪一把扇子真正做的让人挑不出『毛』病。人也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他所特别突出的一点,不足之处,由别人来弥补,这样不就才能办好差事吗?朕的意思呢,让程昭续做尚书,张自明做户部侍郎,两个人刚好可以互补!”看着谢玄崇坐下了,皇上说道:“商人做的是货币相易不假,可是,没有他们,国家就是死气沉沉的。这些年国内商业发展很快,朝廷税收也因此增加许多。”

顿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朕打算呢,从今年开始,颁布诏令,鼓励江浙一带农民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另外,精选各地的窑厂,专门生产外销瓷器。至于茶叶嘛,也不能说随便哪里的都往外卖,也要选上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茶专门往外卖。国内先做好准备,时机成熟了,就打开国门。”

除了薛怀远,其余人都愕然地盯着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