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疑问

伴随着对太师集团的大围剿,朝中的势力版图开始了重新整合。肖氏外戚与士林派各自争夺有利资源,将这场战斗推向了最为惨烈的一步。

唐继海接到内阁诏令,安排了军中事务,就带着亲兵北上。从他准备走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自己这一去必是凶多吉少。跟妻子嘱托了后事,让她把小孙子安排走,他说“好歹要给我唐家留下一条血脉”。妻子不相信他会死,说:“你有没犯杀头灭门的罪,就是太师也不见得会到那一步,你何必这么悲观?”

他却说:“太师不会死,但是我们不一定能活!若能躲过这一劫倒好,若是不能,留下个孩子,我也算是对得起唐家的列祖列宗了!”

唐继海就这样以赴死的心态北上京城,等他到京城的时候已经到了九月底,这是后话了。

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佳节,宫里举行宴会,邀请了皇族和内阁、六部等部门的官员前来赏月。因为语诗还未康复,晋王一人就进了宫。

今年的中秋,因为正是士林派与蔡家对决的时候,宴会气氛也显得不是那么轻松。只是,皇上却显得很精神,似乎这些日子朝廷里的风卷云涌与他无关一样。因为柳惠之告诉他,语诗的病情也快痊愈了,他就在等着她康复了去相见。而皇后,这次中秋宴会,将是她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的亮相。

另一方面,三皇子惟誉的天花也基本痊愈了。在这场宴会上,太后把他抱在怀里,孩子也是很好动,把太后给惹得不停地笑。反观其他的两位皇子,只是默默地坐在母亲身边而已。皇上也时不时地把孩子放在腿上,逗他玩。这情形,在所有人看来心中不免产生疑问“难道未来的储君会是这个跑来跑去的三皇子吗?”肖氏一族自然是得意的,他们家很快要出第三位皇后了,更重要的是,即崇德皇帝之后,肖氏将有另一个外孙成为储君。

可是,没人会去想,这位未来的“储君”的生母,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说到贤妃,语诗想起了上次进宫时贤妃对自己说的那番话,自己虽跟她结交不深,却也知道贤妃不是那种飞扬跋扈的人。想想她也可怜,自己的儿子,好不容易生了下来,好不容易长起来了,却被别人抱走了。虽然没有孩子,语诗还是能想象贤妃的痛苦之情。那皇上呢,难道正如梁王所说的那样,皇上什么都做不了?

话题扯到了梁王的身上,自那日梁王对她说了那些话,语诗倒是记在心里了。她不相信梁王对自己说的什么“我可以随时和你一起离开”这种话,自己和他又没有太深的交情。别说交情了,就是见面也没多少次,他何故说这些话?仔细想想,他是很有趣的一个人,跟他在一起,自己好像总是在笑,他总会让她发笑。可是,为什么他会一次次的暗示“我喜欢你”呢?

如今,晋王在朝中掌握大权,又指挥着对蔡家的清除行动,自然是洋洋得意的。只是,鉴于去年那次闯宫未遂事件的教训,他现在可是倍加小心。从太师这件事他看出来了,只要是皇帝不想容的人,你就绝对没好下场,任你曾有多少功劳于他!还有一点就是,不管大臣之间斗成什么样子,只要皇帝不想打破这个平衡,大家谁都无法将对方置于死地。所以,朝廷里大臣之间的斗争,谁胜谁负,皇帝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他现在学乖了,虽然是加入了消灭蔡家的队伍,可是他并没有像那些文人和舅舅们一样兴奋。他需要在这场斗争中找寻自己的机会,因为他虽然位居高位,真正能称得上是自己人的属下还不多。对于他来说,不需要那些只会恭维自己的『奸』佞之臣,他需要的是有能力、能干事、且又忠心的人。像唐继海那样的人,若是能为自己效命的话,就太好了!

至于皇上为何这次能下决心支持清流,晋王一直在找这个理由。之前一直流传的皇上和语诗之间的私情之事,难道是和这次事件有关?可是,蔡家对她做了什么以至于皇上要出手?如果说是为了她的话,这完全没有道理。皇上做事,虽然有时看上去有些荒唐、不着调,可是仔细想想,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难让人找出破绽或是不合理的地方。这次,难道是为了别的什么?太师究竟做了什么让他下了决心?从语诗那里,肯定问不出什么。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晋王决定从宫里入手,因为,太师一完蛋,蔡家一倒,皇后肯定也就跟着完了。跟着这条线索走,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晋王从宫里参加完宴会回到家里,换了朝服就来到“兰蕙堂”,她躺在**看书,他进来后,丫鬟们就退了出去。

她放下书,他坐在床边,松了松袖口,同她说着家常话。什么三皇子在宴会上把母后惹得很开心呐,福王又喝多了呀,梁王还和宫廷乐班合演了他的新词呀,之类的,还说“母后让你好好养病”。

突然,他似无意地问她:“你说,母后是不是真的要让皇上把三皇子立为太子呀!”说罢,瞟了她一眼,她只答道:“这个,岂是我能知道的!”

“你不是什么都看的很清吗?怎么这大事反倒不知了?”他盯着她,问道。

她只有陪笑道:“王爷抬举妾身了!妾身一介女流,储君之事,关乎社稷,妾身岂敢妄议?”

他嘴角『露』出一丝阴笑,盯着她道:“谦虚什么,皇上有很多事不是都会和你商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