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全球思维必须转变旧有观念

当前,经济全球化将世界日益融为一体,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无不受到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国家和政党的生存状态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人们观察问题的眼光也在发生重大变化。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观念,从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球思维方式。

全球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摈弃以手段代替目的的僵化思维,牢固确立手段为目的服务并为之变化的观念。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近三十年时间中,曾把一切问题政治化,特别是把经济当作政治的工具。如果说这样的思维在政权建立之初尚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来把这种思维固化、僵化则是完全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可以说是我们党在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解放。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不可能引进外资,不可能扩大对外交往,更不敢说“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业已加入了WTO,这使得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然要从传统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中跳出来,确立全球思维方式。比如,按照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模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意味着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站在经济全球化高度来看,如果一个国家要获得比传统做法更高的效率并且付出更低的成本,在做出决策和决断时,就不能一味追求自我体系的完整,甚至不宜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自身优势区位,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进而把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其他国家。这样我们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领导干部确立全球思维方式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培养全球思维,并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是外国的,都是好的、先进的”,领导干部的全球思维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鉴别力做基础。

全球思维要求领导干部从片面的科技观转向科学全面的科技观。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科技万能论”,认为依靠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而忽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另一种是反科学主义的态度,即把目前世界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夸大其负面效应。我们应确立一种既充分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能动作用又能够正视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的全面科学的科技观。为此,一是要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充分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或是通过开发新的科技领域和科学技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服务。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效应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其正面社会效应,克服其负面社会效应。三是强化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体系,建立社会制约机制,加强国际和国家科学立法,规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四是大力提倡符合人类基本价值的科学道德观,谴责那些只为追求少数人或少数国家的利益不惜从事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活动。

全球思维要求领导干部从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转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种种认识误区。一是将二者的关系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就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际上,人和自然界作为社会自然系统的两个要素,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处于对立的统一之中。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改造自然界,但同时应积极地适应自然界,把改造

和适应自然界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自然环境可以承受人类的改造活动,从而将改造活动限制在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合理范围内。二是将人对自然界的利用与保护、索取与补偿对立起来,认为自然界能够提供给人类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际上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交换中,自然界因把物质和能量贡献给人类社会而逐渐贫乏和枯竭,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类必须设法补偿自然界的消耗,为此要确立资源的有限和无限对立统一的科学资源观。三是将人的价值与自然界和环境的价值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和主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以对人的功利关系而决定取舍,形成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将社会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唯一指标。

全球思维要求领导干部要从国家间相互对立、矛盾、冲突的思维方式转向彼此间相互合作、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两极分化格局时期,不同的国家集团之间,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斗争性占主导地位,它以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政治上的激烈对抗、经济上的相互封锁为表现形态,将人类有限的物质资源投入到疯狂的军备竞赛之中。这不仅加剧了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将人类拖入了战争的边缘,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安全。今天,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应确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既承认阶级和民族矛盾,承认各国的国家利益,又必须注意到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承认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各国政府只有求同存异、加强合作,才能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