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弓营分两边安置在粮车的六十度角上,火力已经完全覆盖周围,并且可以根据战斗的需要移动位子。

由于雪唐国强弓营的射程大于山贼的射程较多,尽管山贼骑兵的速度很快,在进入他们的有效射程之前还是倒下不少。

马上射击的精准和换弹以及弓本身的质量问题都是影响杀伤力的关键,这些也是山贼的弱势。在刀盾组和枪兵方阵的保护下,强弓营受到的损伤很小。

不过由于防线太长,骑兵的高机动力还是让一部分敌人从空隙中穿**来。这时强弓组就要分出人来对射,己方的骑兵也会过来补位,而刀盾和长枪组中只能分出一部分御敌。

另一些是不能动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弓兵,贼骑兵射过来的箭能挡就挡,不能挡也不会躲开,保证弓兵的有效输出是至关重要的。每个枪兵也有一面小盾牌,远距离时可以防守,近距离就弃之厮杀。

刀盾和枪兵都属于重步兵,护甲是用质地均匀致密、颜色青黑的岩石片和扁铜条连缀而成,主要是前甲、后甲和披膊三部分,防御效果很好。

山贼的四千步兵终于冲了上来!每个人嘴里都“呼呼”鬼叫,人手一面简易盾牌,一把闪亮的青铜剑,大部分都有轻甲,几个在后面指挥的居然有那种很拉风的重甲。

弓手此时的战术又改变了,调整为四分之三对抗步兵,四分之一与骑兵周旋。阵地前成片的山贼倒下,可是这次他们居然很勇猛,没一个人逃跑,都咬着牙往前冲!贼骑兵也舍弃了弓箭,拼命杀上来!

“敌人是要拼我们的弓手!全体退至山边,强弓营居中,收缩阵型!刀盾组占位后前两排弃刀配上桩子,全力顶住敌人的进攻!枪兵弃盾!”蓝衫谋士的命令立刻被执行下去。

跃过盾墙的贼骑兵在空中就被捅成马蜂窝,少数落地的也被弓手招待了,贼步兵被堵在外面当靶子!

外围的贼步兵推进的同时也在放箭,贼骑兵开始不顾死伤地冲进来,雪唐国的军队伤亡渐渐加大。

雪唐队的排阵是一层盾牌一层枪兵,共六层,都要在原地阵亡不许后退,剩余还有些枪兵在弓兵周围准备白刃战。

前排的盾兵是很艰苦的,被对方上千人推挤,砍杀,尽管有木桩帮忙,死伤还是很大。

在第三排盾兵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后面的军人开始往外面丢火油,丢到差不多的时候,弓兵上火箭射出。随着军官的一声:“撤退!”盾兵突然退后,后面的两排全是枪兵,狠狠地杀上!

正在厮杀的贼兵后面已经着火,机灵的都后退了,留下来的都被长枪杀死或者顶进了火海里。

火油安排得很有分寸,并没有燃烧很久,只是起到了阻隔敌兵的作用。火焰熄灭后,山贼兵正想冲锋,雪唐国的强弓三轮齐射后,所有的枪兵发起了反冲锋!

严谨的军纪和个人主义的对比马上显现出来。接触的贼兵一沾就退,偶有拼死抵抗的也被枪阵刺成了洒水壶。战场上逃跑的情绪是很微妙的,它能让原本占上风的军队溃败,况且现在是单面的屠杀局面。

尽管山贼头领和督战队杀了几十个逃兵,但是怯战的情绪已经蔓延开去,即使现在能杀回来,没有士气的军队也是纸老虎。贼军只好退去在远处整队,迟迟没见举动。战斗的整个过程都没有焚烧粮车,看来可以肯定程珊国的兵马就要到了。

此次交锋后,山贼减员三千多,轻伤的不多,重伤的基本没救,剩下能战斗的不会超过两千五百!雪军的刀盾兵却是伤亡最大的,死亡一百三十,六十多人受伤,枪兵死亡九十左右,伤员五十多,骑兵死伤五十出头,弓兵死亡三十余,二十七名轻伤,整体伤员八成以上可以再次投入战斗!

这就是军纪严明和装备精良的正规军与高级土匪的差别!

李方和黄保国都在第五层,两人更是连轻伤都没有。

蓝衫谋士身边的亲卫分出几人去其他战场了解战况去了。

没多久陆续回来报告,“中军和后队因为怕贼兵焚烧粮草,造成防线过长,还好将士们奋力拼杀,局势已经得到控制,不过伤亡都超出我们一倍。”

“恩,还不算太坏。传令下去,让他们一部分人原地休整,其他人和民夫将一层左右的粮车在外围构筑一圈防御工事。每辆车外面一侧用水打湿,轮子都破坏卡死,十辆为一堵墙,按一定的距离隔开;中间的空地安排一个小型防守方阵,每个方阵配备一些火油,敌人近身前泼在粮车上点燃再后撤,枪兵在后面接应前军的后退,盾兵在枪兵前防御。”蓝衫谋士想了一下,接着说:“在地上多放些大的阻挡物,骑兵在强弓营撤退时全力干扰对方冲锋。”

贼兵在远处集结的时候,雪军就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一队防止贼军攻击,一队来回于尸体之间,敌兵无论生死每人一枪,己方的重伤无救者也是一枪!顺便拾捡箭羽。

军队的铁血深深打击了山贼‘善良’的心灵,李方远远看着他们似乎有点不对劲。

心中一动,来到上次发给他令牌的百人将面前,“将军!属下愿前去劝降贼兵,请将军准行!”

百人将满脸惊愕,却强压下去,“你,你如何劝之?”

“见机行事。”

“你想去送死?”

李方信心满满的说:“如果这次护粮任务失败,虽然敌方人多势众,但以后我们若要往上走,多少会留下些话柄;让属下去试试你最多少个低级军官,没有损失,若是成功了,可以给程珊国的人马一个惊喜!为我们能坚持到援军增加一点把握。”

百人将沉吟片刻,“你考虑清楚了就去吧,我会向上面禀告,如果你成功了,必是大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