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荣耀  第一百二十四章  理学的未来

凤七年二月十六日。Www,QuanBen-XiaoShuo,CoM按照黄历上说是个聚会出游的而这一天的江宁也正好是风和日丽。胡从宪筹备已久的理学名士聚会终于在钟山脚下的挽翠亭举行。除了主办胡从宪。以浙东四学子为的浙东理学派除了章溢在湖南布政使任上。刘基宋许元叶胡翰汪仲山都到齐了就是叶告了假从苏州赶来;江南理学派的朱升安秦从龙李习潘坚庭侯元善杨翼王*凤詹同樊景昭等人也列席参加。江西理学派则是以状元王侍尧钱复仁等为的数十人到席。加上各地慕名而的儒生文士。数百人。一时站满了整个挽翠亭。

上午大家品茶吟诗。交流学问倒也其乐融融。用过午点。有儒生文人奉着自己的策论文章。请朱升陶安秦从龙王侍尧等人指点。

朱升为刘浩然之师。又兼江宁大学学正。在江南学子中名望甚高。而且他还是第一个“直学士”。去年浩然设翰林院。自领正卿。以朱升为直学士管理翰林院。一时名动天。后来李善长自辞左丞相职。江南开始驰中书省而重内阁。并设大学士和直学士。而朱升这个直学士却是有例在先。刘浩然原本让他直列席内阁。可是朱升以不司政为由。拒而不受。刘浩然只好改授他翰林院祭酒。继续主掌翰林院这所江南最高司政学院。

安和秦从龙就不必说了。他俩本就是江南名士。现在一个身居都察都御史。一个身居按察院正使。真正的位高权重。而王侍尧是科状元现在不但在翰林院深造。更以庶吉士身份担任刘浩然的国事秘书。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江南的年文人学士自然望自己的学问被他们看中。只要的到几句赞赏。便能够名闻天下届时科举中试想来也容易些。

看着那边人群熙熙攘攘。胡从宪看了一会。不由对围坐在周围的几个相知的浙东理学儒生们叹息道:“现在江南学派是一时风头。难挡锋芒呀。”

许元抚须道:“江众生在丞相渡江南下时便已从龙。附于潜。自然能抢的先机。”

地说道。他的话语中还带有读书人自谦。其实在他心里江南学派诸生的学问是远远比不上浙东学派的。无它。江南学派除了朱升陶安等少数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寒门之家。都是“自学成”。那比上浙东学派众生出身书香世家。当年前宋末年不少世家都避入浙东山区。所以才留下这满地皆学士。一乡举文人的基础。

“可是丞相却只看重治政之才。”宋淡地说道。众人一时无言。论学问。浙东学派的确不输江南学派。光是这位老夫子已经隐隐为天下学子文人的翘。可是刘然对学问深浅不感兴趣。他看中的只是治民才能宋老夫子不是都被打到国史馆去修史去了。而江南甚至淮西学子。由于多数出自寒门。所以读书就没有浙东学子那么深究。反而杂书读的多相比之下。显的更擅于理政牧民。“唉提到这里胡某思量久今日不不言”胡从宪突然言道。我理学之道。朱子所立。在已经弘播于天下。看如今中原文人十有**是习我学的。可是为何在江南却如此行步艰难?”

看到大家都不做声了。胡从不由薄怒道:“难道就要看到理学就此没落下去。任由学高居庙堂吗?难道你们就任由圣贤之言潜于书简之中而难行天下吗?”

众视一眼。汪山忍不住叹息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投。而今丞相不喜我理学。所以众人便不多习。长此以往。有负圣贤之期。我等白读了数十年书了。”说到这里。他的眼睛不由泛起泪花。众人也不由叹息。他们都知道。浩然不喜理学。主要原因是理学被元廷看重。立为官学。失节“嫌疑。而且众多学儒生在元廷当过官。这还不算什么。江南许多文人官员都在元廷当过官。关键是许多理学儒生当了元廷的官后还在拼命为元廷歌功颂德。甚至死节殉忠。这太不知“天命”。照刘浩然的话说。这太无民族气节。简直就是认贼作父。整个一汉奸!

刘浩然是一个反元死硬分子。也不知道鞑虏跟他有什么家仇私恨。反正理学干的这点事他是极度反感。而且那些“汉奸”理学儒生的帐也算到了理学的头上。所以他对理学的态度可想而知。科举打压。改官制打压。要不是理学根深蒂固说不定早就被他连根拔起。可是天下人的眼都是雪亮的。刘浩然不喜理学。偏重法学和杂学。读书人都开始轻理学而重其它。大家都要图个出身不是。

看到众人都在黯然。胡从宪转向基道:“伯温。身居要职。难道就坐视不管吗?”浙东学子中。刘基最受刘浩然器重。权职也最重。直学士领6军部书。胡从宪自然要点他的名。“诸位过于执着了”刘基喝了一口茶。淡淡地道。“其实事实没有那么凶险。”

“伯温兄这是何意?”胡从宪不由惊问道。

“诸位可以问问潜溪兄。丞相在言语之中并无对理学有深恶痛绝之意。反而还多有赞赏。”

“。潜溪兄。这是真的吗?”

“丞相原先除了对存天理灭人不大赞同外。却对理一分殊。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分殊。物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还是颇为赞赏的。他还言道。在儒学以及程朱理学书籍中看到了求美。求善求仁义;国。忧民。忧天下;重文。重礼。重气节;畏天畏地。畏天命。这都应该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谨守的。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做的。”

听完宋的话胡宪等人不由一惊。刘基宋等人算是刘浩然的半师半友。时常伴读在一旁。他说出的话应该不会有差错。

“既然如此。为何丞相不仅兴工商。还要尊商贾工匠。自古以来是士农工商现在却轻重工商。丞相何为小利而弃古礼;而且庙堂之上。为何轻儒重法。学校之间。为何众

?”胡从宪反问前理学派最不满刘浩然中商重法家和教育体制三点。

江南工商大兴。带来数不尽的好处。理学学子们也看在眼里。所以对于兴工商也没有多少异议。关键是浩然不该将工匠商贾与士子并立。前几日听说内阁要出台职业级别制度凡若干级别以上的与官吏品轶同。以后大家不用去读书了当工匠商贾好了。

江南自从按察司设立以来。司法权重。连官府都要听他们的裁决行事。现在听说又要出来什么律师专门依照律法帮人打官司。而律师当好的可以做都察御史甚至可以做察使。这还了的。现在江南律法日益完善光是看些条条框都能看晕过去。浩然更是提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难道不是向暴秦的酷法看齐吗

在教育方面。最为理学派反感。从童学开始。国学不但学儒家。还要学法家黄老之学甚至还要学此儒生们一直看不起的算学。到了县学更是要学什么格物。可是此格物与众儒生理解的程朱理学中的格物截然不同。都是些“歪门邪道”。大学又分那么-条框框。要是像以前一个科举该多好。现在又是学考。又是政考。而且政考还分省考和国考。

“我也曾经就此问题问过丞相。”宋坐在那里皱着眉头说道。“丞相曾言道。何为工匠商贾?会一点巧工。会算一点帐。那不是真正的商贾。陶朱公诸葛孔明那才算是真正的商贾工匠。人家商贾工匠以前不读书。你们儒生看不起他。现在人家也要读书。而且读的书不比你们少。花费的精力也不比你们少。怎么不能与你们并立。在丞相的心目中。士指的是读书人。可天下读书的人只有儒生吗?”

听到这里。众人由讶然。尤其那句天下读书的人只有儒生吗?这一句让胡从人不由深思起来。

“你们总是说工匠奇技**可是没有这些工匠。你们有衣服穿吗?有印好的书读吗?们总是说商与民争利。可是没有这些商贾。百姓们就的不到工造的便宜上好的棉布。他们手里的粮食和果物只能烂在手里。国家就没有税收。所以工匠商贾和农夫一样。都在为国家创造财富。”

不过当时刘浩然的没有那么简宋学着他的意思。讲述了一番商贸流通学的基本道理。让胡从宪一干人等听的糊里糊涂。

出征。便叫随军的一个秀才文人计算所需的粮草。结果那人算了半天。还是少算了三千人的粮丞相当时大怒。骂他是学而无术。白读了一肚子的圣贤书。连最基的东西都不。接着丞相又说。我曾经垂问一些名士治政之道。他只是说以德服人。当教化百姓以仁便可。当时他便回了一句。我当然知道以仁德化。可这是教书先生做的事。不是一个牧民治政官员做的。一个官员最起码知道他治百姓几多。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该如帮助他们提高粮食产量。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是说一通德化便可以了。”

说到这里。胡从宪人便有,尴他们的确是饱读圣贤书。可是论如何治民理政。说不的还是以仁德化那一套。

“丞虽然好读书。却不是读死书的人。生性是个务实的人。你理学讲天花乱坠。如果有实际功效他是不会重视。”这时刘基突然插了一句。

“伯温的意思是?”胡从宪不由眼一亮。刘基常在刘浩然身边。应该了解他的品性。

“丞相曾问及我昔川先生所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否专指妇人不可改嫁。必须守节。我回答道朱子曾尝论此事。“为饿死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这话主要是对文人士子和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节操。与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义我所。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义也”有异曲同义之功。而且伊川先生并不完全反对妇再嫁。其外甥女曾经再。其侄媳也曾改嫁。伊川先生还称其父操持外甥女再嫁之事是“慈于抚幼”而朱子也曾言“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俸钱。分赡亲戚之贫者。伯母刘氏寡居。奉养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从女兄以归。教养其子。均于子。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惧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嫁之。“”

“丞相深以为然后又谈及他最感的“存天理。灭人欲”。我对言道。伊川先生曾言“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人欲肆而天理灭矣而朱子曾。“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也。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所谓“灭人欲”是灭“肆欲”“嗜欲欲之甚”。即反对过分追求私欲。因为“欲之甚则昏蔽而忘义理”。所以程朱先贤才会说“盖公义在。私欲必不能胜也”。两位先贤知道人心兼善恶。而且“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欲从天理出。既然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岂不是灭天理了?”

“信安袁采先生说极是。一语破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真谛。“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也。非理求之。则为为馋;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之。则为奸为**;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的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则争端起而狱讼兴。“丞相听完后连称大善。说他以前的确误解了程朱理学。认程朱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确值的一取。”

听说到这里。从宪不由大喜:“丞相果真如此说?他果真对理学没有恶感?”

“胡兄是过于执迷了一些表象。丞相表面上一直在打压我理学。实际却不然。”刘基微笑着说道。在浙学子里。他可以说是最精于为官之道。

“伯温兄为何这么?”

“丞相敲打理学。我想无非三个原因。”刘基看了围。现都是知心知底的故友。当即压低嗓

。“一是为淮西官们开”

“这是何意?”

“我明白了。”宋接言道。他虽然做官之道比不上刘基。但是为人却是极为聪慧。刘基一点拨便明白了。“淮西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出身寒门。只是略通文义。学问不如我们。名声更不如我们。但是他们跟随丞相已久。深的信赖。相当然会重用他们。但是想让他们上位并牢据要位。必须把持学的江南浙东名士打压下去。

听到宋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理学名士很多都是名动天下。投附江南。刘浩然当然要重用。但是他最信任的还是李善长那一批淮西文人。可是这些人无论问名声远逊理学名士。如不让淮西文人让位。举理学名士身居职。对天下文人又说不过去。但是刘浩然对这些新附的文人又不了解。不敢托以重任。于是就把理学在元廷的丑事翻出来加以打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只是给这些理学名士极高的优待。却不加以重用。朱升秦从龙陶安等人却是刘浩然通过一段时间了解。这才逐渐加以重用的。可就是这样。江南的政务还是把持在李善长等淮西文人的手里。

大家领悟过来后刘基又继续说道。

这一点一说大都白了。刘浩然就是借打压理学立威。理学遍布天下。可就是因为被元廷立为官学而遭到打压如此向天下表明。刘浩然的反元立场够坚决的了吧。

“三是准备大用理学。”刘基此一出。众人一片讶然。连宋也吃惊不小。

“这是如此一个说法?”胡从宪结结巴地问道。

“纵观丞相数年治用。对理学虽然多有打压但是却多有妥协。前次工商升位。不少理学文人反对。丞相最后同意名士可入资政。并授十几位名士勋位。同意理学文人经考稽可为童学县学教书;去年改制。原本淮西派大上风。丞相借内阁学士变动一下子又让理学名士逆转;去年底丞相教制改革胡兄你等不是大反对。最后还是丞相让了一步。理学典籍列入学制。以为必考科目。胡兄。你真的以为学子们反对声便可动摇丞相的心要知道当年一把火烧死了陈汉数十万人。丞相也只是说了句此乃天下第一事。”

胡从宪等人听到这心里由一突。猛然想起自己只是记住刘浩然对文人礼仪有加。却忘记了他铁血的一面。正要是横下心来打压理学。他可杀多少人至少他属下那数十万虎可不管你理学外学。他们只听刘浩然的命令。仔细一刘浩然的累让步不视为一种暗示。

“丞天纵英才。江南文官武将哪个不在他的制衡之下。李善长权柄熏天又如何。还不是乖乖地自辞左丞相一职。甘心恭据四大学士之一。无它因为李善长了解丞相的手段。所以才怀惧知进退。”刘基不由赞叹道。

“伯温你说丞相用理学。该是何用?”

“我理学秉承圣贤遍布天下。可谓是读书人无不习。这种。丞相何乐不用?只是理学有些东西不合他意。所以才借着敲打理学的机会给我等提个醒。希望我们能对理学弃糟扬精华。如此才堪大用。”

“果真如此?”“天下读书人十有**是习理学。丞相不想多费手脚。我们能改当然乐其见。如是不改。相再寻他。天下儒学又不止我程朱理学一家。”刘基笑着说道。“要不然丞相无缘无故跟我和溪兄谈什么理学至理?”

听到这里。胡从宪人不由叹道:“帝王之心不可知也。”

“何止如此。上月军中行军衔。改军服一事你们知道吗?”刘基今天兴致来了。所以谈开。“知道。当时伯温兄不是以6军尚书给他们授衔了吗?”

“授衔之后我才体到丞相授军。改军服的深。”刘基叹言道。“当时我身穿朝服。在军官将领中深觉格格不入。十分尴尬。当时还不的如何。回到家细细一想才明白过来。”

当时授衔的时候。刘浩然等绝大多数人都身穿新式军服。就连俞廷玉也是一身漂亮的藏青色海军中将服。唯独刘基一身朝服官冠。说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

“丞相授军衔。改军服。意欲将军人与文官彻底分割开。”刘基最后悠然道。众人一想便明白了。军授衔。便是与文官品轶制分别开了。然后是改军服。与文官朝服格-不入。加上军队后勤现在改为6军部海军部管理生产采办。枢密院责调派。更是自成体系。原本与文就有的距离显的更远了。如果一就怕是权柄最重的李善长也无法伸手到军中。至少常备军这一块是针插不进了

“现在除了工匠商贾农师师定有职业级别。丞相还准备给教师定级别。分助讲讲师主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而学子则根据学业分几个级别。大学毕业为庶士。学院毕业为硕士。更高一级为博士。一整套下来。天下百工是各司其职。各安其份。书人也不必往一条独道上走。到最后。恐怕正如丞相所言。天下无不读书之人。”

“伯的极是。在我们理学将来便在我等里。该好好改一改。”宋叹息道。

“伯温潜溪。你们常随丞相身边。这改学的大方向还要你们把握。我等虽然不敢动程朱先贤明言。但是可以避短扬长。”胡从宪一下子想到了办法。虽然们还没有胆子去改程朱的言论。但是可以把刘浩然不喜欢的隐藏下来。不做声张。喜欢的就大加弘扬。并加以注释。而且文言文都是简明骇要。又没有标点符号。什么注释还不是由这些名士说了算。

道。

“放心吧。丞相还凭借我们的理学的时候。”基肯定地说道。

宋一下子:“你是说西。”

“制衡啊。还是制衡。丞相可谓是深的其真味。”刘基最后长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