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飞鸟城,天皇里居。

自打在三韩被唐军杀得大败,整个倭国上下就处在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之中,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着大唐的报复。

三韩一战,倭国近半军力损失殆尽,还将刚刚登基的天智天皇都扔在了异域他乡,这对倭国的打击无异于是致命的。

天智天皇被杜睿杀了之后,倭人又立皇极天皇的次子,天智天皇的弟弟天武天皇继位,成为了倭国的新天皇。

天武天皇即位前名为大海人皇子,这名字与天武天皇幼年养育于凡海氏有关,这时节以养育者取幼名是惯例。

在原本的历史上,白村江战役中,倭国战败,天智天皇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一面与大唐、新罗修好,同时让大海人皇子参与枢机,辅弼朝政。大海人皇子于受命代行左大臣职务期间,于次年颁布“甲子之诏”,“增换冠位阶名及氏上、民部、家部。”又于近江国、东国安置百济“归化人”,其后,因为功勋卓著,大海人还被天智天皇立为“东宫”。

天智天皇在位十年,病笃,召见大海人皇子,以皇位相许,但大海人皇子自幼追随兄长天智天皇左右,深知自大化改新以来,天智天皇在“古人大兄皇子之乱”、“苏我石川麻吕事件”、“有间皇子之变”等事件中排斥异己的手段,不敢继位,随即推举天智天皇的长子大友皇子为皇太子,自己则申请出家,退回吉野宫,静观时局,以图再起。

此后天智天皇在近江宫去世,大友皇子即位,称弘文天皇,此时弘文天皇还未满24岁。5月,舍人朴井雄启告急,大友皇子以修筑山陵为名,在美浓、尾张募征壮丁,于京畿招兵买马,武装待发,又据大友皇子妃十市皇女向其父大海人告密,近江朝廷策谋进犯吉野。

6月,大海人皇子先发制人,先遣村国男依、和饵部君乎、身毛广等急赴美浓,联系各国郡司。继而,大海人皇子率部众二十余人开始离开吉野,经由伊贺、伊势,逃往美浓。在美浓,听从于。大。海人皇子指示的多品治已经兴兵,封锁了不破要隘。动员了东海道、东山道两道诸国的兵马不满朝廷者纷纷来归,队伍迅速扩充至数万人。进入美浓后,聚集了东国来的兵马的大海人皇子在7月2日兵分两路,进攻大和国、近江国两方。近江朝廷得知大海人皇子举兵,“群臣悉愕,京内震动”,“或欲逃往东国,或欲隐匿山泽”,大友皇子坐失战机,内讧不已。

大海人皇子则神速果断,身先士卒,由纪臣阿闭麻吕与村国男依分兵两路,陈兵近江。7月22日,双方发生濑田川桥决战,“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十里,列弩乱发,矢下如雨。”

7月23日,大海人皇子一方攻陷近江朝大津宫,大友皇子与诸臣四散。大友皇子走投无路,旋即自杀身亡。

至此,历时两月,兵员数万的“壬申之乱”,以大海人皇子之胜利结束。

8月,高市皇子受命处理善后。近江朝臣重罪八名处斩,其中,右大臣中臣连金斩首,左大臣苏我赤兄、大纳言巨势比等及其子孙,以及中臣连金、苏我果安子孙等,均处以流刑。其中,唯不见纪大人下落,故未被列入惩罚之内。

8月27日,论功行赏,奖赏战功人员。

9月初旬,大海人皇子由不破宫启程,经由桑名、铃鹿、阿闭、名张,12日,抵达大和,9月15日,移居冈本宫。

此后大海人皇子于飞鸟净御原宫即位,称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登基之后,也有过一番作为,首先便是改革官僚机构,畿内出身者供职宫中者首先作大舍人,之后再根据其才能酌情授与官职,同时这个大舍人的资格不仅属于官吏,也向庶民开放。

天武天皇一直实行皇族专权的皇亲政治,没有置大臣之职。与此相对的,在行政机构方面也设立太政官和大弁官并立,授与上层官僚贵族无实权的“纳言”一职,天皇的命令主要通过大弁官向地方传达。

还有,天武天皇统治期间,彻底的实行皇亲政治,天武天皇即位伊始,集众书生于川原寺,修纂经文,于次年任命大来皇女为伊势斋王,恢复斋王制。从天武朝开始有新尝祭和大尝祭的区别,这些都保持到了现在。同时营造高市大寺,建造药师寺,以承父亲舒明天皇之遗愿。

除了修建飞鸟净御原宫之外,天武天皇在难波也建造了宫殿。这个难波的宫殿是仿效大唐等国的复都制所建的陪都。藤原京的建造也是开始于天武天皇时代。

天武天皇四年,天武天皇宣布废除氏上民部、家部之制。凡亲王以下诸臣、寺社所有“山泽岛浦,林野陡地”,一律收公,解放部曲为“自由之民”。废除部曲制,旨在切断民部、家部对氏上的从属关系,转而使之加强与皇室的联系,这是削弱贵族势力,提高皇权的重要步骤之一。

同年,天武天皇还颁布了肉食禁止令,从每年农历的5月3日开始到10月27日之间保护幼鱼、禁止食用五畜之肉。之后的日本除了爱吃鱼肉和海产品之外渐渐养成了不吃畜、禽肉的习惯,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有所改变。

同年10月,天武天皇准许诸王以下初位以上的皇族、大臣拥有兵备。

在原本的历史上,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后,当即派遣使者来到日本,天武天皇也向新罗派遣遣新罗使,与新罗保持外交联系,因此与当时同新罗对立的大唐断绝外交关系。同年,天武天皇规定畿外的人也可以入京作官,首先作为兵卫负责宫城的警护。

天武天皇七年,天武天皇制定官吏的勤务评定和官位升进相关的考选法。同年,天武天皇整顿食封,凡诸王、诸臣食封,“除以西国,相易给以东”,通过移封削弱贵族在地方的势力。

天武天皇八年,巡幸吉野时,为避免发生皇位继承之争,即曾召草壁皇子、大津皇子、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皇子,对天地神祇盟誓,不分嫡庶,效忠天皇,永不悖忤,和衷共济,千载安宁。

天武天皇九年,天武天皇规定贵族享有食封“先后限三十年”。

天武天皇十年,天武天皇于广濑野设行营,亲王以下群卿参加兵备检阅。同年,天武天皇命栗田真人、伊吉博德编纂《飞鸟净御原令》,第二年8月完成,令共二十二卷,律未完成。

此外,在孝德朝、天智朝开创的律令体制,因受地方豪族抵。制,长期未能实行,至天武朝始逐渐在全国推行。天武朝也并非依靠**皇权推行律令体制,主要是由于地方豪族势力日趋衰落,加之,律令制本身并不完全否定豪族对其属民的支配权。实际上,国家只是从制度上使部民、家部变为“公民”,而且,依然是依靠地方豪族保留对其属民的一定隶属关系而实现其统治的。由于豪族的阶级分化,致使其统治区域内的实权逐渐转入中小贵族手中,有可能使中央权力介入。由于实行五十户一里制,当地贵族原有的传统利益仍可维持原状不变,这正是日本律令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特性。

天武天皇十二年,天武天皇下令位阶区别的颜色显示由原来的冠的颜色改为朝服颜色。同年,天武天皇取消食封制,见亲王以下诸臣,其食封悉“更返于公”,从而,彻底消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经济特权。同年,草壁皇子开始辅政,参与编纂律令,并令舍人稗田阿礼等整理《帝纪》、《旧辞》,“消伪定实”,编撰国史,以奠定“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同年,由朝廷任命僧正,僧都、律师,实行僧纲制度,加强了对僧尼的统一管理。日本最古老的货币“富本钱”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发行的。

天武天皇十四年,为“更改诸氏之族姓”,天武天皇制定“八色之姓”,即真人、朝臣、宿称、忌寸、道师、臣、连、稻置。通过“八色之姓”,对旧氏族加以调整。“真人”多授予原公姓氏族,“朝臣”多授予原臣姓氏族。旧“连”姓中,五十氏升为第三等“宿弥”,十一氏调为第四等“忌寸”。原属“伴造”级旧族长,亦均纳入氏姓序列。其结果使氏族进一步趋向分化,促使其与皇室之间的从属关系进一步加强。制定“八色之姓”,提高皇族地位,巩固与加强了天皇制**统治。实行“八色之姓”制度,也是为使旧的氏族制与新的官僚制等级身分相适应的一种尝试。由此可见,可以从具有氏族制与官僚制双重性的侧面,理解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特征。综观律令制国家发展进程,天武朝应属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创业期或形成期。

为了明确地方的支配体制,天武天皇在位期间还积极推进了地方的行政组织建设。

在天武天皇患病期间,诏谕凡天下之事,不问大小,悉启奏皇后及皇太子。这是他吸取“壬申之乱”教训,担心后事的安排。

天武天皇十四年,天武天皇更改爵位之号,增加阶位等级,扩大冠位至四十八阶。为勤于政务的官人晋升和拨擢有战功的一般官兵提供条件。根据新爵位制,授予草壁皇太子净广,大津皇子净大贰及高市皇子、川岛皇子、忍壁皇子等不同爵位。其他诸王、诸臣亦先后授爵,其中,包括唐人、百济人、高丽人,凡一百四十七人。

同年,下诏诸国:“每家均建佛舍,以便礼拜供养”。宫廷聘奉僧尼,巡幸寺院,供养珍宝。天武朝将宗教纳入国家政治轨道,从而,赋予天皇统治以宗教权威,实为日本天皇神格化之滥觞。

天武天皇还擅长占星术,再加上当时阴阳之道等在律令国家的大唐和新罗也很盛行,受到这些影响,天武天皇设置了占星台和阴阳寮。建造了为祈祷皇后病愈的药师寺。

天武天皇病逝,皇后临朝称制,也就是后来的持统天皇。

纵观天武天皇统治期间的日本,他也称得上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特别是对国家的秩序改革方面,他所作出的努力,结束了日本贵族专权,皇权被严重削弱的现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日后天皇一脉的所谓万世一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都只是原本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历史已经因为救援百济大败亏输,天智天皇被杜睿一剑砍了脑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壬申之乱没有发生,天智天皇的长子甚至都还没来得及出生,天智天皇便在杜睿的手下送了性命,天武天皇登基也称得上是名正言顺,但是此时他要面对的确是一个比原本历史上更为糜烂的国家。

面对着隔海相望的强大帝国,倭国上上下下都是一派惊悚,无论是天武天皇还是那些贵族,他们都知道,一个侵略性极强的大唐帝国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的,报复随时都有可能会到来。

天武天皇在继位之后,也曾尝试着和大唐改变敌对的关系,但是如今三韩已灭,他纵然是想要找人说和都找不到,往大唐派了几批遣唐使,希望可以以请罪的方式,让大唐放过他们这个“蛮夷小邦”,可人还没等上岸,就被大唐的军舰逼了回来。

天武天皇知道,大唐已经断绝了一切和好的可能,等待倭国的只能是大唐疯狂的报复。

一想到这个,天武天皇就阵阵头疼,一个强盛到了极致的大唐,绝对不是他们这个小小的倭国所能对抗的。

天武天皇的皇后是当初抚养他的凡海氏家的女儿,在被带到飞鸟城,继承天皇之位之前,他不过就是伊势海边,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从来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登基成为这个国家的主宰。

登基之后,他也确实曾有过力挽狂澜的伟大梦想,但是面对这个糜烂的国家,面对外部巨大的威胁,他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每天躲在里居唉声叹气。

“陛下!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位大人到了!”

天武天皇的眼睛一亮,急忙道:“快快将他们两人宣进来!”

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是天武天皇继位之前,最早追随他的两个家臣,也是落魄贵族出身,两人颇通军略,很有胆识,十分得天武天皇的信任,继位之后,便将两人召入了飞鸟城,担任要职。

都不等两人行礼,天武天皇便急切的问道:“此行如何?”

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对视一眼,默默的摇了摇头,这让天武天皇满是期待的一颗心顿时沉了下来。

“他们还是不肯答应吗?”天武天皇的声音都带着点绝望了。

阿毕麻吕闻言,心中也是一痛,眼圈泛红道:“陛下!那些贵族都是鼠目寸光之辈,臣对他们说,陛下要施行军政统一,来抵御唐国,结果那些贵族都为一己之私,担心陛下收缴他们的权利,怎么都不肯将自家的部署交出来,还扬言”

天武天皇皱着眉道:“他们还说什么?”

阿毕麻吕咬了咬牙,道:“他们说,比起唐国的报复,陛下的手段才更让人担心!”

“混蛋!”天武天皇愤怒了,一脚将旁边的小几踹了出去,大声咆哮起来,“都是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如今唐人的报复就在眼前,他们却依然只顾及着自家的利益,难道他们就要眼睁睁的看着三韩之事,在大和重演一遍吗?”

三韩一战大败,天皇直属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如今天武天皇纵然是想要整军备战,可手下居然连一支像样的队伍都凑不出来了,这么窘迫的一位天皇,纵观倭国的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了。

像后世那些被公卿,幕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天皇,虽然手中没什么权利,但至少表面上还保持着尊荣,现在呢?整个倭国大概都没有几个人将他这个天皇放在眼里了。

阿毕麻吕和村国男依两人也是沉默不语,他们都只是落魄贵族出身,手上无兵无权,纵然是想要帮着天武天皇重振皇威,也没有这个实力。

“陛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天武天皇苦笑道,“你们难道不知道唐人根本就不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了吗?”

大唐和倭国虽然已经断绝了来往,但是大唐的一些情报,天武天皇还是能查探得到的,大唐之所以没有在三韩之战结束之后,立刻对倭国实施报复,不过是因为海军战船不齐,如今在大唐的登州,和原本新罗的仁川港,都在建造战船,一旦战船齐备,等待倭国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要是一般的报复,倭国还能承受,大不了被唐人发泄一番,再倾尽全国之力,配给军费损失,而后卑躬屈膝的祈求大唐的原谅也就可以了,这些都不是不能忍受的。

可是如今大唐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船只,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大唐这是要大兵压境,彻底剿灭倭国,或许还会像对待三韩一样,将倭国之人诛灭殆尽。

一想到这个,天武天皇就感到不寒而栗:“你们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阿毕麻吕苦笑道:“陛下!事到如今,也只能祈求天照大神的庇护了!皇室的财政已经枯竭,陛下纵然是有心征召军卒,也没有这个可能,各地的贵族大人们,又为了一己之私,不愿意将手上的军力交给陛下,一旦唐人来攻”

村国男依接着道:“一旦唐人来攻,那些贵族各自为战,只有被一一歼灭一途!”

天武天皇听着,越来越气愤,怒吼道:“都是大和的蛀虫,大和要是灭亡的话,他们统统都是罪人!”

天武天皇发泄完,君臣三人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之中,面对如此窘境,此时恐怕就是倭人信封的那位天照大御神从高天原下来,也抵挡不住唐军的怒火了。

“陛下!”村国男依突然开口了,“或许我们还能在唐人的身上再努力一次!”

天武天皇闻言,皱眉道:“唐人根本就不给我们机会,朕也曾派了几批人过去,但是连三韩的土地,唐人都没让我们登上!”

村国男依道:“臣也知道,可是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了!如今唐人正在他们的登州建造海船,随时都有可能会入侵扶桑列岛,若是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但目前来说,我们至少还应该再努力一下!”

天武天皇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各地的豪族根本就不听他的号令,天皇手里没有兵将,纵然是有再大的雄心壮志,也无能为力。

“我们应该怎么做?”

村国男依道:“唐人自诩天朝上国,一向视我等为蛮夷小邦,唐人要攻伐我国,也不过是为了报一时之怨,要是我们能诚心请罪,唐人的皇帝一向好大喜功,未必就当真会劳民伤财的与我们为难,但是,为了消除唐人的怒火,我们不得不倾尽国家所有的财富,再从各地甄选美女,贿赂唐人的大臣,这样或许能保住社稷!”

天武天皇闻言,沉思了一阵,觉得村国男依说得也算是有道理,让那些豪族出兵,他们不答应,可要是让他们出些美女的话,他们自然没什么可拒绝的,毕竟抵御唐人的进攻,对他们也有好处。

“好!村国男依!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做,为了皇国的未来,朕!拜托了!”

村国男依闻言,也连忙行礼,口称:“为了大和,为了天皇陛下,臣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