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南北朝

42o589年

公元42o589年期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封建王朝,均都建康,是为南朝;与此同时,北魏先后统一北方。WWw,QUAbEn-XIAoShUo,CoM 534年,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建都邺城的东魏、北齐和建都长安的西魏、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灭北周,589年,又灭陈朝,中国重归统一。

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

一、刘宋兴亡42o479年

刘宋是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于42o年建立的,并改元永初,是为宋武帝。刘裕建宋后不到三年病死,其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元嘉三十年间,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宋书•孔恭传》的兴盛局面,被后人誉为"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宋统治集团内部生了"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的骨肉相残的内部斗争。宋文帝想废掉太子刘劭,事泄后被刘劭所杀。接着,文帝第三子、江州剌史刘骏又率兵攻入建康,杀了刘劭。嗣后,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权遂落在了中领军萧道成之手。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

二、南齐兴亡4795o2年

萧道成原为刘裕的远支亲属,以此入仕,后升任中领军之职,掌握了禁卫军权。479年登极称帝,建国号齐,史称南齐。齐高帝萧道成在位不到四年死去,其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南齐境内爆了一次由唐寓之领导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由南朝政府的“检籍”引起的。因为南北割据以后,战事频繁,江东百姓的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为了逃避兵徭,广大百姓和庶族地主便利用各种方法,“改注籍状,诈入仕流”,千方百计使自己变成“百役不及”的特权阶层或不服兵徭的各色人户。故从刘宋开始,便推行“检籍”,旨在清查冒牌“士族”和搜刮避役的游食之民。齐武帝继位,又严厉推行“检籍”,对却籍者不惜重刑处罚,遂激起了却籍者的强烈不满。唐寓之趁机在富阳造反,“三吴却籍者奔之,众至三万”。唐寓之攻占富阳等地后,遂在钱塘称帝,建国号吴,年号兴平。后被官军镇压。这次起义虽失败了,但却迫使齐武帝停止检籍,并恢复了以前的籍状。有人认为唐寓之领导的是一次农民起义,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富民反对“检籍”的武装叛乱,并不是农民起义。

齐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又生了接连不断的内部斗争。最后,南齐宗室、雍州刺史萧衍率兵攻入建康,**朝政。和帝中兴二年5o2年,萧衍代齐建梁,南齐灭亡。

三、萧梁兴亡5o2557年

萧梁的建立者萧衍原是萧道成之侄,后官至雍州剌史,镇守襄阳。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其兄萧懿,萧衍遂率兵攻入建康,废杀宝卷,5o2年即帝位,建国号梁,是为梁武帝。

梁武帝生活简朴,勤于为政,但对其亲属却放纵贪污,故吏治**。他又佞信佛教,创立三教同源说,又大修佛寺,早晚礼拜,甚至还三次舍身同泰寺,表示要出家当和尚。于是,达官贵人都竟相效尤,佛教在江南得以广泛传播。

由他主持修订的《梁律》繁琐庞杂,苛重无比。他还大兴土木,轻用民力。故有人评价他是"罔恤民之不存,而唯忧士之不禄。"

中大同二年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执政高澄有隙,派人向梁投降。梁武帝力排众议,表示接受,又派其侄萧渊明率兵策应。结果,兵败被俘。侯景亦被高澄击败,遂率残部8oo多人南逃,赚取了寿阳,被梁武帝任为南豫州剌史。这时,东魏又开展外交攻势,表示要用被俘的萧渊明换回侯景,梁武帝当即示表示同意。于是侯景便暗中勾结主持长江防务的萧正德,渡过长江,迅攻占了建康的石头城和东府城,将梁武帝围困在台城达四月之久。台城陷落后,梁武帝即病饿而死。侯景又将萧正德缢杀,于551年11月登极称帝,建国号汉。次年二月,梁荆州剌史萧绎派大将王僧辩攻入建康,击杀侯景,侯景之乱至此平息。与此同时,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派兵攻入江陵,元帝被杀。次年,西魏又将萧詧在江陵扶立为帝,是为后梁。不久,王僧辩和陈霸先在建康拥立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敬帝自立,梁亡。

四、阵朝兴亡557589年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原为梁末高要太守。他曾与王僧辩一起率部攻入建康,平定了侯景之乱,以功被封为扬州剌史,坐镇京口。王僧辩废梁敬帝,拥立从北齐迎回的萧渊明为帝后,霸先从京口率兵攻入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扶敬帝即位,并打败了北齐的进攻。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又废敬帝,登上帝位,建国号陈,是为陈武帝。但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陈叔宝却是南朝有名的荒**之君。他宠爱贵妃张丽华,又信用佞臣,政治日坏。589年,终被隋朝所灭。

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

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盛极而衰的要标志就是士庶之间不准通婚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出现了"婚宦失类"的现象;其次是士庶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混乱,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些"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族"的冒牌士族,以致"士庶不分"和"士庶合流"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寒门庶族的势力乘机崛起,其主要标志就是寒人掌机要和寒人任典签。

东晋南朝的机要官是指中书监下的中书通事舍人。东晋时期,杂用士庶,但自南朝以来,则专用寒人,且权力大增,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典签亦称签帅,是刘宋时创设的一个官职,开始的职权是代替出任州郡重镇的宗室诸王批阅公事和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后来,诸王的年龄日长,权势渐盛,争权夺利和骨肉相残的事件,史不绝书。于是,典签的权力大增,以致"威行州郡,权重藩君","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剌史。"总之,随着门阀士族的盛极而衰,寒门庶族乘机崛起,逐渐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权大权。这是当时地主阶级关系变动的重要内容。

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出现这种阶级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的结果。同时,也是门阀士族本身的日益腐巧,不愿"竟智尽心,以邀恩宠",于是,军政大权遂落入寒人之手。

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

一、北魏兴亡

鲜卑拓跋氏的兴起与北魏的统一北方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拓跋氏最早居住在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o公里的大兴安岭北部东麓。魏晋时期,内迁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云中故城一带。  后迁居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成为塞上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378年,其领拓跋什翼健在繁峙裆轿骰朐次?

即代王位,具有了国家规模。386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伦河附近建魏,史称北魏。397年,攻占后燕都城中山和邺城,隔河与东晋对峙。次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称魏帝,是为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之孙拓跋焘继位后,于431年灭大夏,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继位,时年五岁,其母冯太后辅政。从太和九年485年开始,孝文帝曾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北魏社会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鲜卑拓跋氏是一个兴起较晚的民族,而被征服的中原地区则早已进入了达的封建社会。“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为被征服者所同化”《马恩选集》第三卷第222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当是北魏社会展的客观需要,这场改革遂应运而生。

第二,这是北魏建国后北方各族人民长期进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北魏统治者是用野蛮的肆意屠杀和残酷的军事征服入主中原的,因而迅地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曾进行多次武装起义,奋起反抗,极大地震憾了北魏的统治秩序。孝文帝为了巩固帝位,就不得不对原来野蛮的统治方式有所更张。

第三,这是北方人民长期以来进行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给天下之田":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o亩,妇人2o亩,奴婢同良人。丁牛一头,受田3o亩,限4牛。土地宽余之处露田可加倍或加两倍授与。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则要给国家交还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给桑田2o亩或麻田1o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为永业,可世代相传,并可买其不足,卖其所余。

地方官于任所授给公田15顷,太守1o顷,治中、别驾、县令、郡丞各有差。罢官者还田,新任者继受,严禁买卖。

由于均田制并未触动大土地私有制的封建性质,故拓跋贵族和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大肆兼并并未止息,农民受田不足相当普遍。但由于均田制的实行,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改变了拓跋族内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展,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北魏初年,为了拉拢和争取拥有大量荫庇户的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便把他们封为宗主,用以督护所属民众,是为宗主督护制。孝文帝于太和十年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别设立邻、里、党长。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变九品混通制为新的租调制度。九品混通制是北魏初年在宗主督护制推行时的一项赋税制度。即按每个宗主的财产多寡,分为九等,按等征税。实行三长制后,孝文帝即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度:即一夫一妇调帛一匹,纳粟二石,另外,十五岁以上未婚者4人,奴婢8口,耕牛2o头,并纳一夫一妇租调。由于曾被荫庇的大量民户从宗主督护制下分离出来,纳税户比前大大增加,故国家的财政收入亦有增长。

政治方面:

第一,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初年的都平城,地处偏北,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又是拓跋贵族聚居之地,保守势力很大,对推行改革不利。于是,孝文帝遂于太和十七年493借口南征南齐,遂率军迁至洛阳,并下令定都于此,并先后平定了保守势力的多次叛乱,有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

第二,改革官制。北魏初年的官名"皆拟远古云鸟之义",不仅质朴,且带有图腾余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遂模仿两晋南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新的官僚机构。

第三,改革律令。孝文帝曾于太和十六年颁定新律。新律不但律文简省,而且删去了旧律中的一些残酷而又落后的刑法,在我国法制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社会风俗方面:

第一,禁胡服胡语,倡导着汉服,说汉话,用以消除鲜卑族和汉族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的隔阂,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创造条件。

第二,改革丧葬风俗。孝文帝迁洛后曾下令:"迁洛之人,死葬河南,不得北还。"《魏书•高祖纪下》,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身死要归葬祖茔的旧习。

第三,改姓氏。太和十二年496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一律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第一,使北魏的社会性质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展。

第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第三,加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六镇起义北魏初年,为了拱卫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北魏六镇。

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阶级矛盾迅激化。而北魏六镇则成了社会矛盾的交织点,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于是便爆了北魏六镇起义。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匈奴人破六韩拔凌先在沃野镇举起了起义大旗,相继攻占了沃野、怀朔和武川等镇。起义失败后,2o余万起义军被迁至河北。由于河北灾荒流行,无食可就,杜洛周、鲜于修礼和葛荣等又相继率领镇兵起义。与此同时,羌人莫折大提和敕勒族人胡琛部将万俟丑奴等又相继在秦州和高平镇今宁夏固原起兵,起义的烽火又燃遍了关陇地区。直到孝庄帝永安三年53o年,起义才被镇压。

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腐巧统治,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的分裂武泰元年528年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年仅三岁的族子元钊为帝,临朝称制。在镇压六镇起义中权势日隆的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以此为籍口,遂率部兵攻入洛阳,拥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并把胡太后和元钊沉死黄河,又在河阴杀王公卿士2ooo多人,史称"河阴之役",尔朱荣**朝政。 永安三年53o年九月,孝庄帝不甘心充当傀儡,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带兵入洛,废杀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这时,从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镇镇兵又在其领高欢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尔朱兆当政后,为了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遂答应了高欢欲将2o多万镇兵仍带回河北就食的请求。高欢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扩充实力,并与尔朱兆的矛盾日深。结果,高欢击杀了尔朱兆及其党羽,进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控制,率轻骑西入潼关,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二、东魏、北齐兴亡

东魏兴亡孝武帝入关以后,高欢遂拥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又迁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建立后,曾与西魏生过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等多次战争,互有胜负。

武定五年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继掌东魏大权。不久,即生了侯景之乱。两年以后,高澄死,其弟高洋继掌魏政。天保元年55o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东魏亡。

北齐兴亡高洋废魏帝后,建国号齐,史称北齐,高洋是为北齐文宣帝。文宣帝时期,是北齐的鼎盛时期。但高洋死后,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均田制迅破坏。故北齐武成帝高湛曾于河清三年564年重颁均田令,但收效甚微。故国力日渐削弱。577年,终被北周所灭。

三、西魏、北周兴亡

西魏兴亡北魏孝武帝入关以后不久,即被宇文泰毒死。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大权遂落入宇文泰之手。

宇文泰原为北魏大将贺拔岳的部属,后随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等入关镇压关陇起义。不久,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生火并,贺拔岳被杀,部将遂推举宇文泰为领,并击杀了侯莫陈悦,占据关中。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曾建立计账租赋预算和户籍之法,颁布六条诏书,实行"不限制荫资,唯在得人"的选官制度,又创建府兵制度,增长了西魏的国力和军事力量。

公元557年,西魏执政宇文护废西魏恭帝,立宇文觉为帝,西魏亡。

北周兴亡宇文护废西魏恭帝后,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帝,是为闵帝,建国号周,仍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横跋扈,先后废杀周闵帝和明帝,又于保定元年第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政由己出。他曾进一步整顿府兵制度,又下诏禁断佛、道二教,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遂使北周的国力迅扩大。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兵出关,一举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周武帝死后,其子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宣帝荒**奢侈,政治败坏,即位二年即死,年仅八岁的儿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大权遂落入外戚杨坚之手。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并于589年灭亡陈朝,南北朝至此结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哲学与宗教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但同东汉时的“清议”相比,从形式到内容都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次,这也是正统儒家思想进一步衰落的产物。随着西汉和东汉王朝的相继覆亡,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正统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于是,一些人便冲破儒家思想的桎梏,寻求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精神寄托。于是,清谈玄学便应运而生。复次,玄学家们也广泛吸收了很多佛教教义,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因此,可以说魏晋的清谈玄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和佛教合流的产物。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是曹魏正始年间的王弼,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其主要经典,号称"三玄"。他和时人何晏都崇尚老子的"贵无"。认为"无"是万物的宗主,万物的"有"是由事物之上的"无"产生的。其目的在于鼓吹与世无争、知足长乐的思想,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晋惠帝元康年间以嵇康、阮籍代表的"竹林七贤"则是魏晋玄学展到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鉴于玄学名士何晏等因党附曹爽,已身败名裂,于是便走向极端,采取撕裂名教的观点,主张达生任性,对欺世骗人的名教礼法提出了尖锐抨击。因此,嵇康被杀,阮籍也一生沉沦,很不得志。

两晋之际的鲍敬言是玄学展到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在《无君论》中反对儒家思想中君权神授的理论,认为君主是产生人间一切祸乱的根源。这种敢于和君权抗争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佛教的传播与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信奉宣扬和中外僧人的日益增多,佛教得了到广泛传播与展。法显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中国僧人。他于后秦时期先后游历西域各国,足迹遍布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取回了很多佛教经卷,历时13年之久。回国后,他又写了一部《佛国记》亦称《法显传》,记录了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了今天研究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是南朝齐、梁时期一位著名的反佛思想家和无神论者。他所撰写的《神灭论》是一篇反佛的战斗檄文。该文针对佛教理论中关于人的灵魂与**可以分离这一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人的形**、神灵魂是不可分离的,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将形、神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刀上的刀刃和锋利一样,认为:“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则神在哉!”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佛教教义的立论基础,同时,也使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二、史学

正史类《三国志》65卷,西晋陈寿撰。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著作,"文质辩洽",记事允当,但失之过简。刘宋时人裴松之为之作注,亦具极高的史料价值。

《后汉书》12o卷,刘宋范晔撰,但仅成1o纪和8o列传,共9o卷,后萧梁刘昭又取西晋宗室司马彪《续汉书》中8志补之,并为作注,分成3o卷行世,合共12o卷。是今天研究东汉历史的一部唯一的正史著作。

其次,还有萧梁沈约所撰《宋书》1oo卷;萧子显所撰《南齐书》6o卷;北齐魏收所撰《魏书》13o卷。

历史地理类《水经注》4o卷,北魏郦道元著。该书是对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一书的疏注,所记水系比原来的13o条扩大了近千条之多,文字也多出2o余倍。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珍贵史书,又是山水文学中的上乘之作。

《洛阳伽兰记》,东魏杨衔之撰。该书真实地记载了北魏时洛阳的城市建筑和寺院分布,又保存了一些西行僧人的资料,故是研究洛阳地志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史书。

笔记小说类《颜氏家训》,北齐颜子推撰。书中不仅记有士大夫的立身治家之法、学习求知之道,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南朝士族子弟的堕落亦有一定披露。

《世说新语》,南朝刘宋刘义庆撰。主要记载东晋南朝门阀士族的轶闻趣事、生活方式和清谈风气。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文学艺术

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极盛,尤以五言诗歌的成就最大。其著名诗人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阮瑀、陈琳、王粲、徐翰、应瑒和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等。

田园山水诗东晋诗人陶潜是这一时期田园山水诗人的代表。其代表诗作《归田园居》、《归去来辞》等均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充满泥土气息,故有田园诗人之称。

民歌《敕勒歌》原为一鲜卑语民歌,后被译为汉语。歌词短小精炼,气势豪放,描写了北方草原苍茫辽阔、牛羊成群的自然景色。

《木兰诗》约写成于北朝后期,诗中描述一个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语言朴素,笔法细腻。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

刘勰与《文心雕龙》南梁刘勰所撰《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着重论述了文学应反映现实,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光辉著作。

石窟寺艺术石窟寺艺术是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最著名的有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敦煌千佛洞亦称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主要是丰富多彩的壁画和塑像,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今河南洛阳南伊水西岸,始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oo年,现存1352窟,佛造像9.7万余尊。

绘画与书法东晋南朝时期的三大绘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6探微和萧梁的张僧繇。

东晋王羲之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书法家。曾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其著名作品有《兰亭序》和《道德经》等。

四、科学技术

数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数学家是刘徽,撰有《九章算术》和《重差》即《海岛算经》等。南朝刘宋的祖冲之则把圆周率π值精确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当时最精确的数值。

医学西晋名医王叔和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被后代从医者视为经典。

农学北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一部农书,是今天研究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十三章隋朝5年

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历经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二代皇帝,618年灭亡,立国共37年。

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入宫辅政隋朝的建立者杨坚之父曾任西魏府兵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晋爵隋国公。杨坚不仅娶北周大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历任北周要职,而且还把女儿嫁给了周宣帝为皇后,故在朝廷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政治集团。宣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遂在其党羽的支持下入宫辅政。

平定三总管之乱杨坚辅政后,北周政权岌岌可危。于是相州总管尉迟迥、益州总管王谦和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相继起兵叛乱。但均被杨坚迅平定。

代周建隋大定元年581年,杨坚逼周静帝禅让帝位,建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是为隋文帝。

灭陈与统一全国开皇八年5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5o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陈亡。于是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近三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至此结束,为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展和唐朝的昌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改革官制隋文帝即位之初,即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内史省,长官内史令,负责起草政令,为决策机构;门下省,长官纳言,负责审议政令,为审议机关;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和左右仆射,负责执行政令,为执行有机关。尚书省下又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分别执行各项行政事物。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且相互牵制,遂使皇权大为加强。另外,又把自东汉以来地方机构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创立科举制度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下诏废除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即位"始建进士科",科举制至此确立。这就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促进了**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

改订律令隋文帝在位期间曾制订了一部新的刑律,名曰《开皇律》,律文5oo条,具有删繁就简和化重为轻的特点,实是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亦对后世生了深刻影响。

整顿府兵制度开皇十年59o年,隋文帝诏令"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计账,一与民同"《隋书•高祖纪》。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紧密结合,更具有兵农合一和寓兵于农的性质。又设立了府兵的最高机构十二卫和基层组织骠骑府,炀帝时又改为鹰扬府,使府兵制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善。

继续实行均田制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即颁布了继续均田的诏令:即丁男一人受露田8o亩,桑麻田2o亩,妇人受露田4o亩,一夫一妇受田共14o亩。奴婢受田依良人,但官吏之家最多限3oo人,平民之家最多限6o人。丁牛一头受田6o亩,仅限4牛。

官吏按品级高低可受永业田,多者百顷,少者3o顷,可世代相传;又可受15顷职分田,其地租可作为俸禄补充;还可获得数量不等的公廨田,其地租可作办公费用。

颁定租庸调制隋初的租调制规定,丁男一床每年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绵三两或调布一端、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役3o天。开皇三年853年,又把成丁年龄由18岁延至21岁,调绢一匹4丈减为2丈,股役由3o天减为2o天。并允许"民年五十,可输庸代役"。即年满5o岁以上的丁男,如不愿服役,每天可折绢3尺、折布3.75尺缴纳,是为"庸"。

"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鉴于南北朝以来,广大农民为了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现隐瞒不实者,地方官就要判罪。另外,又颁布"输籍之法":即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再规定各等民户所应负担的赋役数量,并从轻定额,旨在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

三、隋文帝评价

有人认为隋文帝代周建隋,灭亡陈朝,统一全国,又大力改革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帝国,为社会经济的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后来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历史功绩应予充分肯定。但有人却认为隋文帝在灭陈以后,由于由俭变奢,恣意享乐;听信谗言,重用奸佞;又严刑峻法,**刑滥杀,制造冤狱,诛除功臣,废立太子,终于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短命而亡,其严重过失也是不能抹煞的。

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

隋炀帝其人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次子。仁寿四年6o4年,因在其母独孤皇后和大臣杨素的支持下,被立为太子。隋文帝死后,即帝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

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致共作了以下几件事情,即在大业元年6o5年曾役使2oo多万民夫,营建了一座规模宏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东都洛阳。与此同时,又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期间,先后修建了一条包括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永济渠组成的南北大运河。又三次北巡,先后到达了东突厥牙帐,与启民可汗握手言欢。大业五年6o9年,隋炀帝又巡行河西,到达了河西重镇张掖,并在西域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从大业元年开始,他又沿通济渠和邗沟,乘龙舟三游江都。大业三年和六年,炀帝又两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求访异俗";从大业八年612年开始,隋炀帝又先后三伐高丽。

隋炀帝评价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隋炀帝生性残酷,弑父杀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又穷兵黩武,三征高丽,迅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了隋朝的短促而亡。因此,隋炀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近年来有人却认为对隋炀帝应具体分析,不应一概否定。他的营建东都,从政治上加强了隋王朝对中原和关东地区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他的修建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遗惠后代,其功可纪;他巡行突厥和河右,加强了隋朝和突厥及西域地区的友好关系。他的三伐高丽,事出有因,不可一概斥之为侵略战争,而是带有收复失地的正义性质。总之,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帝王,决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一、隋末农民大起义生的原因

隋末农民大起义主要是由隋炀帝为的统治集团的暴政引起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政治上的残酷暴虐拒谏饰非是隋炀帝在政治上的一大错误。他曾对大臣虞世基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能置之地上。"《通鉴》卷182,大业九年八月高颖和贺若弼等骨鲠大臣相继以直言见杀,而虞世基、宇文述等一批奉迎拍马之徒遂麕集左右,政治日坏。另外,隋炀帝又生性残酷,**刑滥杀,不仅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也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经济上的肆意掠夺隋炀帝是个穷奢极欲而又好大喜功的封建帝王。他在营建东都和三游江都之时极尽铺张,对人力、财力的挥霍浪费,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又为了向西域和诸蕃酋长夸耀富强,于每年正月在洛阳盛演百戏,以布帛缠绕街旁树木,所供酒食亦不取值。于是财政开支与日俱增。为了填补财政支出,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租赋之外,一切征敛",甚至"逆折十年之租"《隋书•食货志》。另外,他又滥用民力,大兴土木,频繁征辽,督役过急,故繁重的徭役、兵役成了广大农民最为沉重的负担,把人民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

长白山王薄义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聚众起义,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号召。于是,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山东地区则成为起义的策源地。

杨玄感起兵与农民起义的进一步展大业九年613年,当隋炀帝二伐高丽之时,大贵族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起兵叛乱,进攻东都洛阳。迫使隋炀帝从辽东前线回师,将其镇压,杨玄感兵败自杀。但在此前后的农民起义却更加高涨,隋王朝已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支农民起义主力军的形成与展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起义军兴起于大业七年611年,领导人是原隋朝的法曹小吏翟让,迅展到万余人,活跃于中原一带。后来,经人荐引,李密又加盟其间,并布署大海寺之战,围歼了隋将张须陀部,又相继攻占了兴洛仓和回洛仓,瓦岗军急骤增至几十万人。于是,翟让遂把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称魏公。大业十三年冬,李密袭杀翟让。次年,又力排众议,率部狙击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部,使瓦岗军受到重创。接着,把持了洛阳政权的王世充乘机出军,瓦岗军大败,兵马损失殆尽。李密只得入关降唐,被任光禄卿之职。李密嫌封官太小,遂以招集瓦岗旧部为名,率部出关,行至桃林,又欲叛唐而去,被唐将盛彦师所杀。至此,瓦岗军彻底失败。

河北起义军的领导人是窦建德,农民出身。曾先后随孙安祖和高士达在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起义。孙、高二人死后,建德遂收合余众,攻占了河北很多州县,起义队伍展到十多万人。大业十三年617年,他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次年,又建国号夏,改称夏王。唐高祖武德三年62o年,唐将李世民率兵包围洛阳,王世充派人向建德求救。建德率众赴援,被唐军在虎牢击败,建德被俘,后送斩长安。次年秋,建德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尽复夏国故地。但至武德六年,亦被镇压。

江淮起义军是活跃在东南地区的主力部队,领导人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他们率众击败了隋将陈稜部后,遂以丹阳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尽有江淮地区。唐朝建立后,杜伏威亲赴长安,向唐投降。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建国号宋,继续坚持起义大旗。次年,亦被唐军所镇压。

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

第一,这次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打垮了以隋炀帝为的暴虐政权,为社会经济的展扫除了最大障碍。

第二,这次起义给了唐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迫使其不得不改变隋末赋役繁重的局面,使广大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社会经济也得以较快展。

第三,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封建剥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全本小说网 www.QUAbEn-XIAoS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