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64年5月14日,在中原大地上,一位名叫焦裕禄的县委书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热爱的兰考人民。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被载入了我们党的历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焦裕禄生前曾说:“党员干部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里,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朴实坚定的话语充盈着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热爱,显示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战胜困难的革命胆略和无私情怀,显示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斗志。在老百姓的心中,焦裕禄就是一盏永远明亮的灯。

继县委书记焦裕禄之后,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位优秀地委书记,他就是援藏干部、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孔繁森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繁森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藏族人民,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因此,他得到了人民的爱,得到了祖国母亲的爱。赴西藏前,孔繁森请人写过“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他立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正是这样的誓言激励着他克服困难,扎根在藏族群众之中。“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阿里地区又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可是,孔繁森能够乐观地对待这些困难,严于律己,忘我工作。他没有官架子,始终和群众工作、生活、战斗在一起;他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他生活俭朴,吃穿简单,却把钱都花到了藏族人民的身上,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两个藏族孤儿,供他们生活和学习。孔繁森留给后人的两件遗物,一是八元六角钱,一是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他用生命书写了党员干部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新篇章,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人民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焦裕禄和孔繁森的感人事迹,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党员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一章,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一)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所谓“根本宗旨”,是指人们行为的最高的指导思想、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把为人民服务明确为对我党我军和一切革命同志的要求,凝炼地概括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忘我奋斗的崇高思想道德。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再次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后来,毛泽东同志多次讲过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而且指出应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此后,毛泽东还在一系列著作中,集中论述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为人民服务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指出它是每一个革命者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人民服务”五个闪闪发光的大字,作为党的宗旨,写进了党的章程。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提出于战争年代,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了中国的实际和民族特点、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革命和道德的实践,在对“人民”的概念作出科学界定的前提下提出的。他强调了共产党人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为之奋斗、献身。同时,我们党的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奋斗,而绝不允许自己的党员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里说的“绝大多数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宗旨是政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党鲜明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入党章,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工作中。实践已经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不断发展壮大,凝聚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性质的本质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员、党的干部都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规定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鲜明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公开宣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90多年来、无论形势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冲击和考验,党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而且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现行党章对党的性质作出了新表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把党的性质和宗旨紧紧地连在一起,鲜明地揭示了坚持党的宗旨是坚持党的性质的本质要求。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表述为“两个先锋队”,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这是我们党依据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对党的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坚持党的宗旨要求的进一步发展。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并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归结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丰富了党的宗旨和内涵。也就是说,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做到“三个代表”,核心都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无论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动员和率领亿万人民群众为之共同奋斗。广大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奋斗历程中,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从千千万万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具体行动中、从不断获得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的切身感受中,深切领悟到我们党是实实在在地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而自觉自愿地跟党走,积极投身并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表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先进的政党必须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而最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先进政党,归根结底就是先进政党始终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他们服务。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我们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应尽责任和神圣使命。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会有牢固的执政根基。

但是,必须看到,长期执政的有利地位,和平年代的优裕环境,一方面使我们党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脱离群众的危险在一些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因此,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然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对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执政多年来的主要经验之一。只有一心力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应当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中,体现在每个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行动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干部要认真解决好权力观问题。权力观的核心是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要确立正确的权力观,认识到自己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任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特权,必须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论断。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激烈竞争时期,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大党员干部都必须懂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肩负的历史责任;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千真万确的真理。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党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与世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懂得,我们共产党人的生活理想,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要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通过造福于民的实践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第三,坚持拒腐防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做到清正廉洁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是新时明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

要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近些年来,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损害党的形象,疏远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危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危及党的生命,葬送人民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经济搞不上去要垮台,腐败问题不解决也要垮台。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增强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四大纪律,即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八项要求,即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要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要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要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要公道正派,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要务实为民,不个虚作假、与民争利。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永远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从而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2009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的讲话中强调: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加强政治修养,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要加强纪律修养,增强纪律观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令畅通;要加强作风修养,做到执政为民有新举措、求真务实有新要求、廉洁从政有新成效。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在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大家都已清楚地看到,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腐败问题一直困扰着引领中国取得瞩目成就的中国共产党。为此,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任务,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要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要耐得住寂寞,把个人的理想追求真正融入到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甘愿做为人民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毫不起眼的“螺丝钉”;要抵得住诱惑,始终筑牢思想防线,不做权力、金钱、美色的俘虏,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要管得住小节,慎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严防从生活小节被打开缺口而走向腐化堕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自律,防微杜渐,模范执行党规党纪,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深切地认识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自觉地把组织和群众监管当成“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脸上的“灰尘”,找准和纠正缺点错误,永葆清正廉洁。

(三)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光说不做,不能发“虚功”。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把党的根本宗旨真心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一,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制定、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要把坚持党的宗旨真正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就是说制定政策必须体现大

多数人的利益,执行政策必须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坚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个方向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关系。无论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要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也不能只讲长远利益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

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既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尊重和保护各个方面的正当利益,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情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总之,要通过我们的政策措施和具体有效的工作,把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兼顾好、协调好。

要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我们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难免会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已经先富起来,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走上了富裕之路。到上世纪末,我们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我们要正确处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切实解决地区、行业、部门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既保护发达地区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群众,脚踏实地地带领他们走向共同富裕。

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又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时时处处体现应有的思想境界。要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工作,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取自己的正当利益;又要带头弘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热情关心、支持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发展,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当有些时候某些方面的现行政策还不够完善时,作为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不能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去钻政策的“空子”、或者打“擦边球”,而是要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用党员标准,用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积极向党的组织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现行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使现行政策更好地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员干部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现行政策应有的正确态度。

第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自成立、尤其是党中央在延安13年所形成和坚持的工作路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迎得人民群众得爱戴、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了党得群众路线。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的队伍就发展壮大,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力量就削弱,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在新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拥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战胜各种困难,为人民多做贡献。

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其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都应该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交朋友,交心谈心,及时了解民情,准确反映民意。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自觉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

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热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看上去琐碎,但对每个群众和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大事。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盼,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办好每一件实事。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当前尤其要想方设法帮助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乡贫困人口、工资被长期拖欠的农民工、失地农民等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三,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一定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群众工作的实效。因此,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是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件大事,也是新形势下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团结群众的工作,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必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设身处地,平等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力戒简单粗暴、强迫命令。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党员的表率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对群众的感情,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前提。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质上就是要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密切党群关系,切实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增强对群众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理性的认识离不开感性的体验,再翔实的工作汇报也比不上基层实践生动鲜活,再顺畅的网络沟通互动也代替不了同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才能设身处地理解群众呼声和意愿,才能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进而把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转化为为人民谋福利的具体行动。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改变那种“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状况。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说理,运用事实说话,做好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采取示范引导的方法,通过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前进。要采取提供服务的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当然,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还要建立健全制度,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服务,怎样为他们服务,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通过建立健全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制度来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一)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道德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革命队伍中的每个人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相互关系的新型道德准则。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到了城市,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

在现阶段,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为国家富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这就从经济和政治上为在全体人民中更加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一,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道德建设上,为什么人的问题与社会利益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伦理反映。道德的根本问题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有制相联系,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与私有制相联系,道德是建立在追求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服务的对象是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

第二,为人民服务贯穿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道德建设既要有原则要求,又要有具体规范。当前,我们党提倡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概括了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个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点,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条主线,离开了这条“主线”,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

第三,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总之,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要求,是对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党员干部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应该模范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不用再提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是不对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也是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是在职业化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互助;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建立良好的信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要通过为社会服务并为社会所接受来获得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个体和利益主体都有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一面,也有承受服务的一面。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可以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使每个市场经营主体更加自觉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并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

(三)以人为本,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

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第一,要关心群众。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深刻变动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问题千头万绪,维护稳定任务艰巨。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准确把握群众的脉搏,及时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向群众求教。如果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耳不闻,或者听之任之、报喜不报忧,瞒上欺下,则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丧失党性的表现。

第二,要服务群众。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生动地讲过:“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焦裕禄顶风冒雪给灾区群众送粮,孔繁森半夜三更给兵站司机做饭,看起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恰恰就是这一件件很具体的小事,把党的温暖和关怀带给了群众;也正是从这些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对人民的热忱和忠诚。

第三,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贫困地区和困难人群。关心群众、服务群众,首先要关心和服务有困难的群众。对于那些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群众,要根据党和国家的特殊政策,想方设法发展经济,使他们早日富裕起来。对于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切实做好送温暖、献爱心的工作。

三、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否则,不仅不能从事政治的、科学的和文化艺术等一切社会活动,而且连生存都难以维持。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广大劳动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源泉,也是进步的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这是人民群众历史创造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人民群众起到了社会革命主体的作用。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际上都是劳动人民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因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道德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的论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更是反复强调,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在一切工作中,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总之,就是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切实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二)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各级干部来说,就是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党的干部之所以是人民的公仆,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的,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受托于人民群众的,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绝不能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要做到为政勤勉。对人民交给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地干好。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以一流的工作成绩回报人民群众。

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要做到清正廉洁。党中央强调指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直接关系人心的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广大党员干部要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三)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正确对待先富、后富和共富,这是新时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反复强调,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个问题。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目的是为了加速经济发展,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富。我们党提出这项政策,是符合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历史波浪式前进的规律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破困扰我们多年、严重挫伤人们积极性的“平均主义”,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要把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同坚持党的理想和党章对党员、对干部的要求统一起来。任何时候都要带头讲理想、讲大局、讲奉献,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对待贫富的问题上,党员干部必须首先想到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和群众,千方百计帮助和带领群众走脱贫致富的道路,绝不能只顾个人致富,忘了周围的群众。只有会富、先富、帮富、带富,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神圣的称号,才能问心无愧地承受起“人民公仆”这个光荣的称号。

这里,让我们看一个实例。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郭秀明,他本来是个医生,当时生活很不错,是村子里第一个盖起新房的人。但他看着当地老百姓生活仍然很贫穷,心里过不去,决心把党的阳光送到穷山沟。他舍小家顾大家,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当村里贫穷落后面貌初步得到了改变,乡亲们都住上了比他当年盖的房子还好的砖瓦房时,他却因积劳成疾而累死在工作岗位上。郭秀明以他的实际行动证明,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都应该有这样的政治觉悟、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的奉献精神。相反,如果整天都想着自己如何先富起来,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很危险的。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就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结果必然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四、以服务人民为荣,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一)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践行党的宗旨

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修养?如何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

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纵览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献身、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史。“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勤务员”的信念,锤炼党性,指导行动。战争年代,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建设和改革年代,公而忘私,竭诚为群众谋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千万不能丢掉这个优良传统,而应该爱护它、珍惜它、发扬它、光大它,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本身就是党性强的鲜明体现。这同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同认真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同自觉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要把“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作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必修课,作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必修课,自觉把“官职”视为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行动准则。特别是要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中去,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怎样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良好风气?需要带动,需要榜样,需要促进。在这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身体力行,自觉做为人民服务的好模范。一事当前,先为人民群众着想;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到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自愿地服务人民,奉献人民。同时还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勇于同一切背离人民、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陈毅元帅的这句诗,正气浩然,激浊扬清,给人以激励、以鞭策。我们的广大党员、党的各级干部只要知荣明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尤其是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少年,奉献社会,热爱人民,关爱他人,抵制和消除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营造出一个“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强烈氛围。

(二)以人为本就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相适应,包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的内涵。它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党员干部必须要践行的重要理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带头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恩格斯认为,一切道德观念、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他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具有历史性,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相应的道德观点、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道德随历史发展,其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进步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人们经济地位、经济生活的差别,使得人们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任何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也具有继承性,从总体讲,不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和优良道德传统、促进历史发展的那些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传统,都是应该肯定和继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道德,它不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集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大成,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也为未来的全人类道德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了无产阶级道德的要求。在革命队伍内部实行官兵平等、上下级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的同志关系;在军民关系中,实行军民平等、军民一家,要求军队尊重老百姓,爱护老百姓,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调戏妇女;对已经投降和俘虏的敌人,不虐待他们,而是优待他们;对少数坚决与人民为敌的敌人,则坚决打击他们,消灭他们;对一些愿意重新做人者,则实行给出路的政策等。这种革命的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前身,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而社会主义道德则是革命战争年代道德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道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无比广阔的前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广大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归于一致。社会主义劳动人民之间,建立起了真正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以尽可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劳动者、老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的福利政策。同时,除对少数民愤极大、不镇压不足以平民愤的坏人外,对那些凡是能够改造的罪犯都尽可能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们党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进一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项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和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就是尊重所有公民的价值和尊严。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一是首先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和尊严。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广大人民群众虽然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相反,一小撮剥削阶级和反动派,对社会很少或没有做出贡献,却受到社会的倍加“爱护”和“尊重”。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把尊重广大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二是要尊重和维护所有公民的各种合法权利。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所有公民各种应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证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社会尊严的必要条件,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宪法和各种法律,坚决与破坏和践踏人民群众各种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使所有公民真正享有各种合法权益,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全面具体的体现。

第二,关心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尊重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要求,从各方面关心、热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人民,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最根本的内容和要求。党和政府不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注人民群众的要求、情绪和愿望,而且要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善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条件。对在艰苦环境下或有害健康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对人群中的老弱病残者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更要多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任何歧视、虐待、辱骂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的现象,任何对老弱病残的痛苦、不幸、灾难漠不关心、视而不见的态度和行为,都是缺乏最起码的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是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背离的。

第三,必须同人民的敌人作斗争。对敌恨、对己和,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公开宣布,它不能从“共同人性”出发“爱一切人”、爱人民的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不能爱一切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有敌对阶级的残余分子、贪污盗窃分子以及其他刑事犯罪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区分“人民”和“敌人”,不能笼统地宣布爱一切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只有坚决同各种敌视社会主义的力量进行斗争,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和爱护广大人民群众。

(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在道德实践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因为人道主义的客观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职业、经济条件、所处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具体工作生活情况不同,思想观念也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就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人民大众之间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泯灭了人性,因此在道德领域根本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经济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政治上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彻底消灭了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条件,人际关系必然体现为平等、互助、友爱,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了现实的可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进一步拓展了实际内容,创造了物质条件。当前,在实际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起码应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要平等待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民都是平等的。一个人,如果自视高人一等,那他就很难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平等的地位,才能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才能尊重别人的不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以人的贡献为价值尺度,反对按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衡量人的价值。这不仅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公正的评价,而且使一些抱有种种错误价值观的人失去自视尊贵的可能。

第二,要宽容待人。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尊重每个人的生活习俗和习惯。当然,宽容并不是没有原则地纵容。对于错误的东西,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绝不能听之任之,但对每个人的具体生活行为,正常范围内的事情,要多理解,多包容,尊重每个人的生活选择。同时每个人对自己必须严格要求。

第三,要以诚待人。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也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重要内容。只有以诚相待,别人才能尊重你,才愿意与你交往。党员干部要始终注意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出现在群众中,以真心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要努力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本章完)